可雄主之治国,则为之计深远。
听到杨宪的各种描述之后,朱元璋和朱标脑海里几乎已经看到了几十、上百年后,大明朝各处衙门之中,充斥着胥吏与主官叫板的画面。
无论是朱元璋,还是朱标,都是当世英杰。
他们自然不会以为杨宪是在危言耸听,他们心中十分清楚,如果没有外力干涉,大明就这样按部就班发展下去的话,杨宪先前所讲的胥吏之害的场景是绝对会发生的。
要知道一个县,朝廷命官就寥寥数人而已。
除了县令,县长书记于一身。
剩下的还有县丞,相当于后世副县长兼政法高官;主簿,秘书长;典史,公安局长,教谕(教育局长)等等,他们和县令一样,都是朝廷命官,在吏部里面挂号,穿官袍,戴官帽。
除此之外便全部都是胥吏。
拿现在一个县来说,公务员上万人,可正科级(县局、乡镇长)领导才多少。
如果下面的人,全都是姻亲关系,铁板一块的话,上面这些领导的政策又怎么能畅通执行。
朱元璋眉头紧皱,看着杨宪,开口问道:“杨国公,那么这胥吏之害,要如何根治呢?”
杨宪闻言,轻轻一笑,开口道。
“陛下是否还记得,你召我过来,最初是谈论什么事情。”
事情绕了这么久,终于又是给绕回来了。
要不是杨宪开口,朱元璋和朱标都已经被胥吏之害的问题给吸引住,而忘了如何安置那些读书人的事情。
朱标有些不确定地开口问道:“杨卿的意思是让这些读书人去代替衙门里的那些胥吏?”
杨宪点了点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要论综合素质而言,原本这些胥吏也就识两个字而已。
而这些书生不仅识字,而且还知农时,晓天伦,显然要更加适合这个位置。
让这些读书人去当胥吏,等于是让他们下基层锻炼,直面老百姓。
也有助于,改一改他们身上那股略显腐朽的儒生气。
朱标开口问道:“可那些读书人愿意去做胥吏吗?”
正如朱标所说的,读圣贤书出来的读书人,往往自视甚高,这些低贱的胥吏,他们根本就不放在眼里,又怎么可能会去做呢。
“以如今胥吏的地位,这些读书人自然不可能会去当。”杨宪轻轻摇了摇头,开口道。“这种情况下,就算有人愿意去当胥吏,我也只会怀疑他的初衷。”
“一个好好的读书人,如果不是想着去做拿徇私枉法,中饱私囊谁愿意由良变贱呢?”
杨宪顿了顿,接着开口说道:“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把胥吏从贱籍之中给抬出去,并且不限制胥吏之后参加科举。”
“总而言之,就是一个宗旨,打通胥吏们的上进之路,让胥吏们有希望上进,只有这样才能让胥吏这一潭死水,给盘活,让他们流动起来。”
“一个池子想要保证不浑浊,那就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必须保证,这是一潭子活水。”
活水!
朱元璋和朱标父子俩,眼睛都是一亮。
是啊,这样一来,两难自解。
等于是同时解决了两个难题。
杨宪果然还是那个杨宪。
这天底下,就没有什么事情能够难得住他。
朱元璋不由看了杨宪一眼,七年前,也就是洪武三年。
在那座破败的扬州城,第一次见杨宪时,这小子正在炖一锅子鸡汤在分给扬州城仅剩的那十几口百姓。
一转眼,七年时间过去了。
杨宪还是那个杨宪,而且好像变得越发年轻了,只有那双眼眸能够看出一丝岁月的痕迹。
就在朱元璋感慨时。
一旁的朱标却仍旧皱紧了眉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