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一章 饺子、豹姐与小姑

汉厨 三百斤的厨子 2148 字 28天前

饺子,又名‘交子’,后世人牵强附会,认为是岁末冬春之交才能食用的饭食,寓意“更岁交子,团圆福禄、招财进宝、吉祥如意”……

而实际上,这种在汉帝国流传极广的美食,最早的时候,却是一味药。

相传,东汉时的医圣张仲景为了给一些患者治病,将一些牛羊猪肉以及各种菜蔬、药材、油膏等,按照一定比例搭配,用一张面皮儿包裹起来炖熟后,给那些体弱虚寒的重症患者食用,颇有奇效,久而久之,此事被传扬开来,很多厨子和家庭主妇便开始试验、模仿,最终形成一种流传极广的美食:馄饨。

后来,随着汉帝国吃货一代又一代的努力,皮儿薄馅儿多的‘饺子’渐渐成形,成为比馄饨更受人喜爱的吃食。

这一点,从两千年的名字演变就能看得出来:馄饨儿,偃月馄饨,角儿,扁食,交子,娇耳,饺子,等等。

此外,饺子的品类也极丰富,可以说大河上下、长江两岸、四海之内,只要有汉语的地方,就有饺子。

其中让杨川品尝过一次便念念不忘的,就有广东的澄粉虾仁饺、西安的酸汤水饺、衡水的猪肉白菜饺、沪上锅贴煎饺、扬州蟹黄蒸饺、山东高汤小饺、沈阳老边饺、川蜀钟水饺、陇西羊肉饺、陇右酸菜饺等,都是人间极品。

故而,杨川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饺子可以算是最具汉帝国精神气质的吃食之一:

好吃,内敛,有营养。

此外,作为厨子的杨川认为,张仲景此举其实还有另外一层隐晦含义,那便是:饥饿,也是一种病。

这种病,根植于汉帝国的血脉和骨髓里,是汉帝国特质之一……

……

杨川家的饺子,早在三年前就很有名,长安城里狗大户就不用说,只要吃过一次便念念不忘,恨不得长住在杨氏庄子上蹭吃蹭喝一两年。

至于百姓人家,自然吃不上杨川家的饺子。

但是,只要在西门大街一带走一走、看一看,花上一枚大钱,即可品尝到‘杨氏饺子’的滋味儿,在整个长安城里,平阳、曹襄、杨川几人私下布局,早就垄断了长安城的吃食、菜蔬、肉禽蛋、牛羊肉和猪肉,以及七八十种风味小吃,像什么羊肉泡馍、肉夹馍、凉皮、手擀粉、烧烤和各类面食,几乎都有专门的小馆子。

价格不贵还好吃,自然就很有竞争力。

刚开始,其他狗大户们还曾联合起来对付杨氏美食,可是,这天底下的有些事情,可以用爵位、官阶、身份等强推,但有一样东西,却根本就不认你这一套玩意儿。

那便是人的嘴。

饥馑之年,能有一口吃食吊命,小康之年,讲究的却是一个香、一个鲜、一个新和一个百吃不厌。

杨川太知道这一套道理,故而,他从一开始便将自己挣来的钱粮陆续洒出去,神不知鬼不觉的,只用了三五年时间,便将整个长安城乃至三辅之地的‘餐饮业’做成了行业老大。

而且,因为手头有钱有人,还有平阳公主、曹襄等‘高层关系’,他还将事情做得很绝——

开馆子的人,都是他从那些孤儿中精挑细选出来的,经过堂邑父大叔和自己亲手调教后,再秘密洒出去;同时,杨氏美食的食材,除了鸡鸭鹅禽蛋之类的是曹襄家的,其他所有的菜蔬、肉、胡麻油、调料,则全部都是自家产出。

杨川粗略算过一笔账,光是在三辅之地大大小小的杨氏酒楼、饭铺、食肆和酒馆,目前已接近五百家,掌柜、伙计、大厨等,约莫有四千多人。

悄咪咪的将产业做这么大,挣钱,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公子!”

“公子!”

“公子!”

这一日晚上,杨川在自家的地下仓库里,秘密召见了自家的五百多名饭馆‘厨师长’。

甫一见面,这些已然能够独挡一面的臭小子单膝跪地,十分有江湖气的行了一个跪拜之礼,黑不拉几的脸上,充满了勃勃生机和活力,让杨川心中颇多感慨。

看看这些小子,三五年前刚来庄子上时,还是一群发育不良的豆芽菜,很多人头脸手脚上生满了冻疮,一个不小心,便可能将小命给丢掉。

如今回想起来,杨川忍不住都有些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