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公(高颎)不能体贴上意,莫非朕真的不知前朝法度,还需他来提醒!”
杨素哪会错过这等机会,他感慨道:
“燕公是陛下的驸马,陛下深爱之,而齐公不仅是太子的岳丈,更为其子迎娶太子之女,可谓亲上加亲,齐公偏爱太子,也是人之常情。”
这句话无疑在杨坚心中扎下一根刺,高颎在他的心中,再也不是如同明镜,每被摩擦,愈显其明的独孤公。
不久,杨坚又找来高颎,故作为难道:
“晋王妃有神灵附身,河南王(杨昭)应兆而生,这似乎在预示杨广当有天下,你认为应该如何是好?”
高颎赶忙劝谏:
“储君之位,长幼有序,涉及国本,岂能因此废立。”
杨坚也不再多说,等高颎离开后,一旁沉默不语的独孤伽罗叹气道:
“陛下你都看见了,这齐国公如今是一心一意向着太子,妾身都分不清他是陛下的宰相,还是东宫的大臣。”
怒火在杨坚的心中燃烧,他自认对高颎可谓恩义深重,将一个高句丽后裔提拔为当朝宰相,伐陈之时,有人构陷高颎谋反,杨坚甚至不曾调查,就将告发之人处死。
两年前,尚书都事姜晔、楚州行参军李君才上奏,声称:
‘水旱不调,罪由高颎,请罢免高颎的相位。’
这样的理由在现代人看来略显离谱,毕竟水旱灾害,跟高颎又有什么关系。
但在古人看来,却是理所当然,这便是天人感应之说。
起初但凡天灾,都是皇帝的过错,后来皇帝表示自己不背锅,于是便成了宰相的过错。
比如汉代就有因灾策免三公的旧例,便是发生了天灾,就得罢免一位三公,也正是因此,三公之位才会轮排坐,不会有人一辈子赖着不走。
否则高贵的名门怎么可能四世三公。
杨坚当然拒绝了姜晔与李君才的请求,那时他与高颎正是蜜恋期,但李君才一再坚持,杨坚为此,将李君才活活打死在大兴殿上。
一想到自己对高颎的付出,再看看高颎心里只有杨勇,二人不复昔日的亲密关系。
高颎再也不是杨坚心爱的独孤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