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知应天府

大宋不怂 七桃散人 2443 字 29天前

刚刚说了对大佬有了一丝尊重,这边便把几位大佬的名字点了一遍。这种直呼其名的方式,岳飞和何铸都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在他们眼中,李申之有这个资格。

“哦?”何铸面色一惊,他没想到李申之竟然能分析得如此头头是道,仿佛亲自参与了朝堂小朝会一般,追问道:“何以见得?”浑然不觉岳飞朝他伸出了三根手指——三坛酒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申之完全进入状态,说道:“之前的几位老相公,他们是受到了秦桧的排挤才罢官。现在秦桧死了,他们必然会得到起复。既然起复,地位肯定很高。重新担任相公也不是不可能,但是位子有限,必定会有几位老相公无法回归中枢,那么应天府的知府就是一个好去处。”

何铸说道:“那你觉得,谁去的可能性最大?”

好在临安府学的几位同窗给他分析过当下的局势,让李申之对几位老相公颇为了解。

李申之说道:“有此资历和能力的,无非朱胜非,赵鼎,张浚三人。依我看,朱胜非最有可能留在中枢当和事佬。赵鼎和张浚两人能力和资历相当,但是赵鼎主和,张浚主战。现在朝廷想要和谈,想必官家暂时还不想听到主战派的声音,所以最有可能的是赵鼎回归中枢,张……”

说到这里,李申之说不下去了,他忽然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结局。

一切分析都是那么合情合理,那么合乎逻辑,就像一加一等于二,再加一等于三一样,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却不是他想要的结果。

何铸点了点头,说道:“没错,朝廷的确打算派张浚张相公去知应天府。”

为什么,为什么是他?

李申之感觉自己走进了灵魂黑夜,看不到一点点光明,没有一丝丝的安全感。虽然知道黎明很快就会到来,但是黎明前的黑暗,往往也是最让人绝望的时刻。

他知道张浚能力很强,现在的张浚不过四十多岁,正是一个男人一生中最年富力强的年龄。他也知道张浚忠君爱国,二十年后赵构死后,张浚毅然决然地扛起北伐大旗。

可是张浚骂我是国贼啊!

在这样一位对自己有深刻成见的领导手下干活,用脚后跟想想,都知道自己未来的日子会有多么地悲催。

何铸看到李申之猪肝一样的脸色,宽慰道:“你放心,张相公就是心直口快,想到什么说什么。朝堂上的那些相公们,哪个没有被他叱责过?”

岳飞跟着点了点头,面色稍微沉着了些,说道:“你虽然主导着宋金和议,但我知道,你的骨子里是主战的。那张浚是主战派的旗帜,你们一起经营应天府,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李申之随即换上一副哭丧脸,说道:“我知道张相公忠肝义胆,宁死不屈。可是他搞政事还行,打仗就是个渣渣啊。”

李申之彻底地放飞了自我,说话也随意起来。

不过岳飞和何铸没有计较“渣渣”是什么意思,只当是市井浮浪子弟的口头语。虽然他们头一次听这个词,但是丝毫不影响他们理解其中的含义。

岳飞说道:“张相公对于军事确实太过草率,不适合当主将。但是他非常乐意提携后进。只要你真的有才干,他就会提拔你,有多大才干就提拔到多高的位置。”

在岳飞眼中,整个大宋就没一个能打的,全是渣渣,区别只是大渣和小渣罢了。对了,韩世忠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但他战略眼光不行,还是渣。

李申之随即换上了一副苦脸:“可是我的军事能力,也是个渣渣啊。纸上谈兵谁都会,真要带兵上战场,完全是两码事。”

身怀绝迹的李申之,怎么会少了带兵打仗这种无用的知识呢?只不过带兵打仗的基础小知识越多,他越觉得带兵的困难。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领着一万人出去行军,茅房该怎么挖,伙食该怎么安排,三百里的行军距离该怎么安排,谁先走谁后走,怎么分散出发,到地方怎么集合起来,统统都是学问。

绝大多数的键盘侠们,说起战术战略来滔滔不绝,睥睨天下。但要说到怎么把一万人全须全尾地带到三百里外的指定地点,还真没几个人能比得过被耻笑了两千年的赵括和马谡。

就这,才仅仅是行军,还没摸到打仗的边呢。

大宋朝从赵光义开始,一帮子文人始终秉承着“我上我也行”的混账思路,打了败仗拼命跑,完全不管士兵们的死活,才导致了两宋一场场的“先胜后败”,一次次地挫伤着大宋的元气,一回回地掐灭大宋中兴的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