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殿试名次

大宋不怂 七桃散人 2438 字 29天前

张葱儿如往常一般,早早地去到李府之中给李申之梳洗打扮。

自己不过是一个店铺的掌柜,却操着当家主妇的心,也不知道为的是哪般。要不是童瑜的肚子越来越大,也轮不到她来给李申之化妆。想到这里,茶博士心里竟然还有一丝窃喜。

禁军在门口列队,对进门的士子们挨个搜身,同时查验符牌,验明正身。

相互结保的五个人,也会分别进行问话,以防止有人冒名顶替。

殿试的时候官家也要出席,若是有人冒名顶替,万一混入刺客对官家不利,那可是比科举舞弊更加严重的失误。

进了皇宫,地面用水泥砖铺设了纵横阡陌的道路,终于不用在土地上行走,下雨之后也不怕踩两脚泥了。

水泥产量正在逐渐上升,但是在临安城即将开始的规模庞大的基建中,缺口依然十分巨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历来的皇宫皇城修建,无不是经历上百年,好几任皇帝的不屑努力才可以达成。

临安皇宫的原址,不过是临安府衙署的后花园而已,想要恢复如开封模样,可想而知其难度有多大。

哪怕是皇宫,也只能用水泥砖来铺设出一条道路,还无法将整个皇宫的地面全都硬化。

工匠们铺设的水泥路非常美观,长宽比例协调,就连水泥砖的大小与道路的宽窄尺寸的对比,都显得无比的和谐。

两块水泥砖的中间还预留了伸缩缝,以防热胀冷缩,在伸缩缝里填充着掺杂着石灰粉的炒土,可以极大地避免砖缝里长草。

殿试的场所,就是皇宫之中唯一的一座大殿,俗称金銮殿的地方,今天的名字叫作“集英殿”。

殿试的第一场,依然是笔试,题目由主考官来出。

传说中由皇帝亲自出题面试的环节,现在还不是成例。

殿试理论上的主考官是官家赵构,实际上还是李光,是以出题的风格没甚大变化,考生们只要有真才实学,答起来并不费力。

殿试的主要作用是排名次,其目的是让学子们知道,自己的进士出身是由官家赏的,而不是主考官给的。

官家是名义上的主考官,所以从理论上来说,这些学子的名次都是由官家来定。

实际上主考官会把名次提前定好,官家只是象征性地翻看一下前几名的卷子,稍微调换一下顺序,亦或是不换顺序。

只要经一次手就行。

原本殿试之后,秦桧把秦熺放在了状元的位置上,呈交给了赵构。

赵构不动声色地把秦熺放到了第二的位置上,把原本的第二名陈诚之提成了状元。

秦桧认了。

一对君臣在无声无息中,相互之间完成了一次试探。

考试的流程与省试时基本相仿,考生各自答题,答完之后糊名誊写统一阅卷排名。

只不过这样一来耗时太长,违背了殿试走过场的初衷,于是把誊写给去掉了,只是象征性地糊名以示公平。

殿试完成之后不久,副考官们对每个学子的试卷都完成了评阅,拟出了一个初步的名次,交给了主考官李光。

李光一目十行,从第一份卷子开始看起。

看得快,不代表不认真。

李光从小博闻强识,看书就是一目十行的习惯。

更何况这些学子的文章里面,大段大段的都是官话套话,看不看都无所谓。

对李光来说,大多数学子的卷子只需要看三眼,就能把其水平定个八九不离十。

第一眼,看一看开头,便能把学子的文采摸得差不多。但凡开头,都是写文章最用力的地方。如果连开头都写不好,那么这样的文采不提也罢。

第二眼,从开头快速地往后扫,找到文章的核心观点仔细看一看,便知道了文章的中心旨意。若是观点有趣,或许还会多看一眼,看一看考生论述的过程。唐宋八大家的文章,妙就妙在论述的过程,能吸引考官多看几眼,是以在科举之中总是能取得好名次。

由此也须得出一则教训,那就是考试的文章不要有太多的转折。万一考官快速扫到的是转折之前的观点,那误会可就大了。

第三眼,看一看文章的结尾,是否有点睛之笔。如果在文章最后能来一次升华,搞几句精彩的点睛之句,那么还能让考官给多打几分。

作为小镇做题家,这样的作文套路早已熟稔于胸,不过李申之今天的殿试却没有按照这样的套路来写文章。

在李申之看来,他已经取得了进士的资格,并且在科举之前就已经有了文林郎的勋爵,科举名次对他来说并不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他想要的,是在科举上阐述自己的想法。

却说李光按照他的套路在阅卷,不一会已经翻过了二三十份,除了极个别的微调之外,对名次几乎没有改动。

这样做,也是对副考官们的尊重。

副考官们排定名次,也是费了不少的功夫。一个懂得为人处世的主考官,应当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