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三千营

朱祁镇带着人马,回到了海参崴。

大军还没到,老村长带着儿子和村民们,远远出村迎接。当村民们看到连绵不绝的队伍,垂头丧气的李朝战俘时,所有人张大的嘴都能吞下一颗鸡蛋。

到了海参崴,才算是真正到了家。朱祁镇终于松了口气,眼下,终于有时间,来处理各种庶务了。

第一件事便是战俘安置问题。不同战俘,要区别对待。

首先是家破人亡的三千野人女真,这些人和李朝是生死大仇,自己又是他们的救命恩人。朱祁镇决定结合大明原有框架,并吸收奥斯曼帝国的速檀亲兵之长,重建三千营,日后,这将是他战力最强,忠诚度最高的部队。

其次是其他的野人俘虏,朱祁镇对他们没什么感情,也不怕他们的仇恨。这些人将留在海参崴继续建设。

眼下,海参崴附近又发现了煤矿,有煤有铁,都需要大量劳动力。另外,港口需要不断建设和维护,城市眼下只是大框架,距离全部落成还早得很。造船厂的产能也有极大提升空间。

即便这些活都干完了,附近有的是森林没有开发,有的是沼泽可以建设成良田,活是永远干不完的,能把活干完,只能说明你没有发现问题的眼睛。

野人的力气也是力气,不能白白浪费。

第三,则是李朝的俘虏了。

这些俘虏绝对不能大批留在海参崴,这是底线。

李朝俘虏被仔细筛选,读过书的,会汉语汉字的,大概有100余人,全是将官或基层小军官。

会汉字的,倒是更多,不过既然不会汉语,在朱祁镇看来也没有利用价值。

这一百余人,朱祁镇决定分给海参崴和老赵家各十来个,作为这些地方文盲们的启蒙先生。主要任务是帮助徽宗钦宗的后代重新变成汉人,以及给白纸状态的野人士兵启迪文化。

其余的则要带回和林,让他们教瓦剌孩童读书识字。

瓦剌缺少老师,朱祁镇本想从关内搜罗一群落地酸秀才,眼下却不用再忙活了。

老师只能教学生识字,读四书五经,灌输理学以及忠君观念,倘若敢说些有的没的,甚至暗戳戳撺掇学生造反,朱祁镇警告他们,一旦发现,立刻凌迟。

想必这些软骨头是不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