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外来人

儒道修行,最重心性和文才。

以宇文清的年纪,以及对于儒学的理解,能养出七缕浩然真气便已经是极为难得了。

想要继续进步,至少需要一段时间的沉淀才行。

对此,作为先生的许知行和弟子宇文清都不着急,一切顺其自然。

日子一天天过,对于龙泉镇来说,这里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大周一统天下之后,出台了不少与民休息的国策。

其中一条就是减免赋税。

当年乱世之时旧吴国定下了多达数十种苛捐杂税绝大多数都被废除,只留下了一些基础税收。

有了这些国策,百姓也总算是看到了些许希望。

只是镇子上的人口依然是个问题,老弱太多,等这些老人离世之后,镇子里估计都没多少人了。

为此,安宜县县尊特地收拢部分流离失所的流民,按照每个地方的承受能力,给分配了下去。

今天,就是被分配到龙泉镇的流民进来定居的日子。

在官差的陪同下,龙泉镇里正协助安顿这些流民,将镇子上一些空置许久的房舍分配给这些人安家。

从此,龙泉镇便多了上百位外乡人。

只是这个季节,春耕已过,这些流民想要安身立命并不容易。

好在安宜县县尊早有考量,拿出一部分钱财物资,主持修建一条龙泉镇通往安宜县的官道,以及在龙泉河边,修建一座码头。

招募那些流民来做这些事,也算是一种以工代赈。

一开始龙泉镇本地的居民还有些眼红,也想参与工程修建,拿一份工钱。

可去了后才知道,官府给的工钱,仅仅也就只能够让人饿不死而已。

对于流民来说,这是天大的恩赐,毕竟能活命了。

可对于本就有生计的龙泉镇本地人来说,却有些看不上。

这也是安宜县县尊故意为之。

修官道和码头,本就是为了安置这些流民,如果本地人也来掺和一脚,那就失去了本质意义。

只要熬过这一年,等来年春耕,这些流民也就彻底安稳了。

因为人口的增加,龙泉镇也终于热闹了起来。

渐渐地开始有心思活泛的本地居民张罗起了一些小生意,卖点米面油粮,生活之物。

龙泉镇也总算是有了一个镇子该有的模样。

这一次除了流民安置之外,龙泉镇还发生了一件新鲜事。

一伙人,驾着牛车马车,浩浩荡荡的进入了龙泉镇,直接住进了龙泉镇中最大的一座宅院。

听龙泉镇的老人说,那座宅院本是龙泉镇一位乡绅的宅子,后来因为战乱,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搬走了。

只留下一位老仆看管打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