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鹏拼命地给自己编借口来否认自己亲眼看到的一切,可他越想就越陷入到更深的自我怀疑中无法自拔。
每到夜深人静时扪心自问,我当初报考保定军官校不就是为了救国救民吗,不就是想要效力于一支革命的、现代的军队吗?
现在,就有这样的一支军队摆在了自己的眼前,可自己……且不提和毛宪文的同窗及知遇之情,要是自己真的给游击队效力的话,家中的老母和妻儿又该怎么办?
就在周鹏痛苦纠结时,赵骥正和杜斌彬商量着对他的安排:“我看火候差不多了,该跟他挑明了”。
杜斌彬担心道:“万一他还是坚持不同意怎么办?难道就这么白白放他走?”
“不如……”赵骥脑子里突然跳出水浒传里的桥段,“我打听清楚了,周鹏的老母亲和一妻一子都在义乌县,我们派人去把他家眷骗上山,然后故意伪造线索说他已经加入游击队了,这样他就只能跟着我们一条道走到黑了”。
要按赵骥的想法,最好是能伪造线索装出周鹏已经加入游击队了,骗得国军那边杀了他的家眷最好,可这么做也太不择手段了,想想就算了,要真做还是做不出来的。
“不行,绝对不行”,没想到杜斌彬居然连赵骥退而求其次的想法也没同意。
“愿者留不愿者走是纪律,我们绝对不能开强迫他人加入的口子,哪怕就这么放他走,充其量也就是缺个教官,可坏口子一开,挖的却是我们自己的根”。
在革命最低谷的时候,教员和老总两位伟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约而同的做出了相同的选择,那就是三湾改编和赣南三整,所谓英雄所见略同便是如此。
当时面临着队伍兵力可能大大减少的风险,教员和老总仍然坚持选择了“愿者留不愿者走”的政策,这是有着必然的内在原因的。
四明山游击队现在面临的困难再大,能有秋收起义和南昌起义失败后的困难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