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禁军,诛杀高俅

灵魂空间 幸运二号 2185 字 9小时前

一连数日,笼罩在汴梁城的高压态势愈演愈烈,从一开始的全城搜查,到如今的封城宵禁,任何出入人员随时要核实身份,已经达到了一种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恐怖程度。因为那个犹如鬼魅一般的刺客,又连续制造了数起惨案,秦桧、黄潜善、汪伯彦、万俟卨等等,一个个在朝堂上崭露头角的政治新星、未来奸臣纷纷遭遇毒手,一时间所有北宋官员瑟瑟发抖,找个角落躲藏起来不敢冒头,生怕下一个目标就是自己。

作为始作俑者的云龙,此刻安逸地坐在窗台边欣赏夜景,打扮成一个富家公子哥的形象,桌上摆满了酒肉美食,举杯浅饮,一旁还有个身披薄纱的年轻女子抚琴助兴。

这是汴梁外城,一座规模庞大的花楼,是附近一带少有的照常营业场所之一。据说背后的东家是某位跟皇城内关系深厚的皇亲贵胄,即使近几天实行了严格的宵禁,街道上除了巡逻的卫兵再无行人,楼内依然热闹非凡,歌舞升平。按照朝廷的旨意,只要不出门就是守规矩,该吃喝的吃喝,该玩乐的玩乐,继续奏乐继续舞,所谓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正是如此。

云龙从一个年龄身高相仿的外乡商人处借用了身份凭证,这个时代可没有严格的户籍制度,玩家只要保持低调掩盖行踪并非难事,加上口袋中银子充裕,他反其道而行之,没有选择隐蔽的角落躲藏起来,反而大摇大摆地游走于闹市中间,享受生活的同时,借助酒友食客的各种渠道,掌握了不少有用没用的八卦消息,一番操作下来,隐藏任务逆天改命的完成情况,除了指定的六贼,还额外补充了不少奸臣。

就像学生答卷的时候,把握不大的题目,宁可多写浪费,也不要少写遗漏。

任务世界进行到最后一个晚上,基本结果已经尘埃落定,杜成乙死后失去了联系人,也懒得关注其他路人,只是通过系统的排行榜稍作留意。

自己这边阵营的玩家还存活19/36,死了一半左右,还属于正常情况,贡献值方面所有人顺利达成保底的点,排名第二的玩家已经有四万多点,至于剧情参与度无法查看,事关生死,要想不被抹杀他们肯定会去拼命争取。

敌对阵营的玩家人数不详,不过经历了数次屠戮,他们元气大伤,自然也翻不起什么风浪,眼下他孤身来到东京城,两地相隔上千里之遥,即使发生变故也是鞭长莫及。

距离回归还有十几个小时,看似游戏人间,可是云龙心中还有一桩要事未了,为了北宋的长治久安,肃清朝堂奸佞小人,还剩余一名重要奸臣没有诛杀,那就是在水浒文化中人气最高的反派人物---高俅高太尉。

这么明显的剧情人物,自然不是云龙遗忘了,而是这个胆小怕事的家伙身居要职,主管城内数十万禁军,一直躲在军营中闭门不出,狡猾的跟只钻地鼠一样,实在腾不出功夫对付他,眼下其他目标清理完毕,最后的时间就独闯禁军大营执行斩首行动。

东京都城汴梁内城,距离皇宫东南方向不足数里之地,就是一片占地辽阔的禁军营地。北宋军力衰败,常年深受外敌侵扰,作为天子脚下的汴梁更是首当其冲的咽喉要地,为了确保皇权稳固,安排再多的精兵强将拱卫京师的安全也不为过。

按照朝廷官制,当前天下兵马总统帅应该是担任枢密院枢密使的童贯大人,只不过这位位高权重的宦官大人亲率大军南下平叛,暂时将城中军务大权转交给了高俅高太尉。

高俅并不是军人出身,只不过靠着溜屁拍马,拍对了马屁才一路平步青云爬上了高位,平日里负责统领城内禁军,所谓外行管内行,在这个重文轻武的时代屡见不鲜,没有实干,那就多搞点花架子,糊弄糊弄官家,只要上面高兴了,下面就过关了。

对外号称八十万禁军,除了分散在下辖十八路的各部,仅京城一地在册禁军就有二十余万,可是经过这么多年的霍霍,童贯、高俅等人的虚报人头、中饱私囊,实际兵力还不到一半的十万。

前不久童枢密南下平叛带走了五万,差点让禁军大营捉襟见肘,为了掩盖职务犯罪,高太尉难得敬业了一回,在此期间亲临军营监督将士们刻苦操练,就连极为喜爱的蹴鞠运动,古代版的足球娱乐项目也暂时取消,势必要摆出一副治军严格,军纪严整的形象。

幸亏了这次的面子工程,高太尉连续数晚留宿军营,从而阴差阳错地避免了一场祸事,成为朝堂之上仅存的奸佞之臣。

自从事态一步步发酵加剧,以蔡太师为首的连续数位朝堂重臣遇刺身亡,不知道是敌国刺客密谋,还是江湖豪侠所为,发动所有力量搜寻至今一无所获,在扑朔迷离的案情下,民间一种奇怪的论调在私下里反而广为流传:北宋的国之气运,正在暗中消除国之佞臣,被评为六贼的蔡京、王黼、梁师成、朱勔、李彦五人先后殒命就是最佳佐证,等到昨日传来枢密使童贯大人死于叛军之手,似乎进一步印证了这个带着神秘色彩的言论,愈演愈烈,甚至进入朝堂,直达圣听。

小主,

一时间,整个朝堂上身居高位,心中有鬼的高管贵族们人人自危,闭门不出,就连例行的上朝都被迫暂停,可见此事的严重程度,当然,这其中最为醒目的,恐怕就是掌管禁军的高俅高太尉了。

要说北宋六贼,高俅的地位和名望还是都要略逊一筹,可是按照这个顺序继续排下来,第七个祸国乱贼,还真要轮到他了,不知道死亡的镰刀会不会落到自己头上,连日来躲在军营的高太尉简直是如坐针毡、如鲠在喉、如芒在刺,如同惊弓之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