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彻底接受董卓的班底

以此来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从而更好地治理国家、统御万民。

对于这个大胆的想法,杨贤深思熟虑之后,决定还是要召集朝中众多大臣共同商议一番,以集思广益。

于是,他立刻派人传召房玄龄、刘伯温、戏志才、鲁肃、程昱以及李儒等一众能臣谋士前来。

不多时,这些位高权重、智谋过人的大臣们纷纷应召而至。

待众人都已到齐并按序落座后,杨贤目光环视一周,然后缓缓开口说道:“诸位爱卿,如今咱们距离统一天下已然近在咫尺。

然而,在此关键时刻,本王却一直在思考一个重要问题——待到天下一统之后,这官制是否还要继续沿用那古老的三公九卿制?

另外,关于选用人才的方式方法,亦需重新审视与规划。”

说到此处,杨贤稍作停顿,观察着在座诸人的反应。

只见众人皆微微颔首,表示对此议题颇为关注。

这时,一向足智多谋的刘伯温率先发言道:“殿下所言极是。

微臣以为,此事确实至关重要。且不说那三公九卿制历经数朝变革,早已显露出诸多弊端。

单就大汉的覆灭而言,其官员监察制度亦存在明显漏洞,确有必要加以修改完善。

至于殿下提及的人才选拔制度,不知殿下心中可有具体的谋划?”

听到刘伯温这番话,杨贤微笑着点了点头,并再次将目光扫过在场众人的面庞,似乎想要从他们的神情变化中,捕捉到一些有用的信息。

紧接着,他深吸一口气,郑重地宣布道:“经过反复斟酌,本王打算将现行的三公九卿制改为更为先进合理的三省六部制。

如此一来,可以更好地理顺中央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职权关系,提高行政效率。而对于人才的选拔嘛……孤所构思的新办法,名曰‘科举制’!

通过这种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广泛招揽天下英才,为国家效力。”

自古以来,选拔人才一直是国家治理的关键所在。

而如今,我们大燕国决定采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考试,来全面、公正地考核学子们的才华。

只有那些真正具备卓越才能之人,才有资格踏上仕途,成为一名为国家效力的官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从此以后,在我们大燕国,官员的晋升不再仅仅取决于出身和背景,而是凭借自身的能力和业绩。

能者居高位,庸碌无为者则会被淘汰出局。

因为我们大燕国只愿意供养那些能够为国家繁荣富强作出实质性贡献的杰出人才,绝不容忍任何一个无所事事的闲人寄生其中。

紧接着,杨贤开始详尽地阐述科举制度的具体实施方法。

他条理清晰地介绍着每一项规则和流程,让在场的众人都对这一创新之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杨贤麾下的臣子们无一不是聪明睿智之士,他们只需稍作思考,便能洞悉科举制度背后所蕴含的精妙之处。

然而,就在这时,鲁肃微微颔首,表示赞同之余,却也不无担忧地开口道:

“此方法固然甚好,但若是真要付诸实践,恐怕将会触动世家大族的根本利益。

其后果实难预料啊……”

确实如此,尽管大燕国此前已经成功收缴了世家豪门的土地以及他们隐匿不报的人口,然而这些家族深厚的底蕴依然不可小觑。

在大燕国,世家豪门仍旧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掌控着大量的资源和权力。

世家豪门不仅拥有巨额财富,堪与富商巨贾相媲美;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还拥有无可比拟的社会地位。

即便富商巨贾腰缠万贯,在世人眼中,终究还是无法与世家豪族平起平坐。

而且,世家豪族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彼此牵连紧密。

他们门下有着众多子弟在朝为官,形成了一张庞大的关系网。

正是这些身居要职的官员,支撑起了世家大族高高在上的傲慢姿态。杨贤麾下文武都觉得开科举比改官制更难,唯有李儒笑道:

“在我们这偌大的燕国,那些所谓的世家豪族,如今已然沦为一群没了獠牙的野狼罢了!

连牙齿都不复存在,他们难道还妄想着能够伤人吗?

哼,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只要有谁胆敢公然反对主公推行的科举制度,那直接杀无赦便好,何必为此事而犹豫不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