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苦一苦颍川豪强和谋圣投靠

而后他拱手行礼道:“在下这次来此见上柱国,就是想要投靠将军,还请将军收里。”

徐凡托起他道:“我义军缺少的就是您这样的人才,欢迎张良公子加入我们义军。”

张良道:“不敢称公子,将军称子房既可。”

徐凡点头道:“子房先生先和本将考察颍川郡,等本将了解子房先生的才能,再量材而用。”

经过了这一年多的战争之后,徐凡现在对看到名人的心态放的很平稳,得到了不会太欣喜,失去了也不会太失落,义军的强大靠的不是一两个人的强大,而是制度性的整体强大。即便谋圣到来也不可能给义军带来质的飞跃,自然也就不用太重视了。

接下来的时间,张良和陈平两人就跟着徐凡,视察了颖川郡各县补种情况,让徐帆非常满意,基本上没有田地空缺,能种上粮食的地方都种上了粮食。

同时他徐帆也视察了,从三川郡迁移到颍川郡的百姓居住的生活情况。发现还不错,大部分都有房屋也分了田地。颍川郡经过了一番激战之后,人口损失了好几万,这些迁移过来的人倒是正好补全了,缺失的人口。

当然一次性迁移十几万人,现在颍川还有大量的百姓都缺少房屋,而现在颍川气候还算好,百姓还可以住帐篷,但长时间肯定是不行的,而在补种完成之后,百姓们开始开始砍伐树木竹子等建设材料,准备建设自己新家。

陈平对徐凡道:“我们已经尽量帮助百姓解决建设房屋的工具问题了,每个村里都分了10套锯子,30把铁斧子等工具。”

徐凡问道:“不能每户给一套吗?”

一个村里有上百户人,只给这点工具徐凡担心不够用。

但陈平只能苦笑道:“铁器珍贵,颍川郡只能少量打造,而陈郡也接纳了大量的移民,输送的铁器也少,能分到这些已经是在不影响军工的情况下了。”

对此徐凡也只能无奈叹口气道:“终究是生产力不足。”

这个时代的铁器异常珍贵,一斤铁可以换1石粮食,可见炼铁技术的落后,徐凡倒是知道高炉技术,甚至还知道煤炭炼焦,焦炭炼铁,大铁锤在徐凡的提示下已经弄出焦炭了,也可以炼出一些优质的铁。

但这点进步还不足与让炼铁技术由量变引起质变,毕竟徐凡只是从当中听说过高炉炼铁,高炉是什么样子的其实他也没有见过,徐凡有理论知识,但他没有动手能力,他需要这个时代的高技术人才来配合才可以把自己脑海当中的技术提炼出来。

陈平继续道:“所以为了公平,竹楼都是统一建设的,大家一起修建速度快一些,而且工具也可以统一使用。”

徐凡只能走到修筑竹楼的人家喊道:“老哥,我也来帮。”

主人不知道徐凡的身份笑道:“多谢后生,我们可以管顿饱饭。”

徐凡笑道:“好呀,我力气可大了!”

说完徐凡就加入修筑竹楼当中,而且徐凡还真只做重活,像搬运毛竹,把毛竹劈砍的艰难的事情都抢着做,一个人顶三个人,这样的重劳动力极其受欢迎,很快徐凡就很当地的百姓打成一团了。

把张良和陈平看到面面相窥。

“上柱国将军一直都是这样的吗?”

陈平道:“不是上国柱将军这样,而是义军一直这样,在陈郡的时候,义军也会帮助百姓做农活,盖房子,上柱国一直都说义军是从百姓当中来的,义军是百姓的子弟兵,给农户干活就是给自己家人干活。”

张良惊叹道:“春秋战国几百年来的君主就没有这样的,上次君主做为百姓的事情,要追溯到上古的时候了。”

徐凡的贤明超出了他的想象了,一个穷人乍富,占据两郡之地,成为上百万人的君主,居然还能心性不改,光这点已经超出了所有义军首领了,张良现在更看好徐凡的前途了,到这步都没有声色犬马,那么徐凡必定是心怀天下的君王了。

徐凡都去做事情了,陈平和张良这些属下也不好就这样看着了,于是他们也加入了施工的队伍当中。

陈平出身贫寒,对做这些事情并不陌生,而张良虽然是贵族子弟,但他好歹闯荡天下十几年时间,很多事情他也要亲手去做,所以也懂如何做这些木匠活。

而在修筑房屋的时候,一个年纪大的老人唱道:“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毕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饁彼南亩,田畯至喜!”

老人唱歌,其他人也跟着唱,所有人都边唱边干活,所有人都充满干劲。

张良看着这幕不禁感叹道:“且劳且乐,只有春秋时期才会出现,战国之后,天下的百姓就彻底沦为蝼蚁了,再也没有时间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了。”

三人一直做到晚上,吃了一顿饱饭才离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