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们不远处的叔孙通的府邸,他和自己老师,师叔也相聚在一起。
叔孙通有些失望道:“天下讨论丞相人选人才多,居然没有人想到弟子和师叔,弟子和师叔也是九卿之一,但现在却被全天下人遗忘了。”
每个个读书人都有一个宰执天下的梦,叔孙通虽然是一个比较现实的人,但他也是九卿,距离丞相也只有一步之遥。
但就是这一步却是咫尺天涯,关中百姓讨论了如此多的人选,甚至连地方上太守都有人讨论,但他和伏生却从来没有出现在关中茶客的讨论当中。这让叔孙通都有几分屈辱之感了。哪怕是有几个人讨论也比这样透明要好。
孔鲋道:“你懂组织民夫修水利?”
叔孙通摇摇头。
孔鲋继续道:“你能组织民夫修几千里的轨道而不出错?”
叔孙通苦笑道:“学生没有这个经验。”
孔鲋道:“你能给大汉带来上亿亩的水浇地?”
叔孙通无奈道:“学生也不懂种地,但此等繁琐之事,可以交给农家之人,学生可以统筹指挥。”
孔鲋道:“你也承认自己不如农家之人,那么天子为什么不把这事情交给商农来做,而要交给你来统筹指挥?”
孔鲋继续道:“当即天子是一个务实之人,伱也一直没有进入天子的目光当中,能成为九卿就是你的极限。”
他就是知道自己这个学生是不可能进入天子的眼中,所以才没有向天子举荐叔孙通,因为他知道举荐了也是没有用的。大汉的能臣太多了,每个都不是他这个弟子能匹敌的,不举荐像这样成为透明人更好。
孔鲋打破了叔孙通的幻想。他了解三代以来各国礼仪,最擅长的是制定礼仪制度,本来叔孙通想来,大汉成立之后,功臣大部分都是泥腿子,天子是需要他来制定各种礼仪来维护皇权制度的。
结果正是当即天子推翻了三代以来的礼仪制度,他对所有繁琐无意义的礼仪都无比讨厌,大汉立国已经有十年时间,天子却没有想过要制定礼仪制度来规范各阶级等级。
叔孙通能感觉到天子反而更加喜欢现在这种混乱的情况,他一生所学在大汉几乎成为了无用之物。
伏生道:“我等还是做好第一次中考为重,我等这次没有机会,但不代表我等儒生没有机会。”
是的,科举进行差不多十年,徐凡发现科举已经开始不适应大汉此时的局面了,历史上的科举,即便是人数最多的宋明时期,选拔的也是官员,而大汉却直接选拔百石左右的小吏,双方选拔的制度从一开始就完全不同。
大汉考中的士子数量多,官职低,要从最基层做起,是考吏员,而历史上的宋明科举却可以算是一步登天的考官员,只要考中了就是统治阶级的官员,所以才有鱼跃龙门的说法。
大汉这种科举虽然机会多,但也带来一个问题,性价比低,这士子长途跋涉来到长安城,考上了却也只能成为斗吏小吏,花费高,收益低。
刚开国的时候,大汉录取率高,升官快,还没有什么,大家都可以接受,但现在大汉已经有完备的汉吏体系了,考科举的人也越来越多。再想像以前那样一年就升到县令,两年就升到2000石太守是不可能的事情,甚至有时候考都考不上。
这样一来科考的成本就让很多普通家庭望而却步,这个时代长途跋涉的旅行可比后世花费大多了,一次科举可能就要花光了几年积蓄,科举的难度又直线上升,即便是小地主家庭也很难扛得住这样的消耗。
了解到这种情况之后,徐凡打算学习后世把科举下放到郡县等级,地方上缺少小吏,就由他们来上报,而后朝廷学官去当地主持考试,就像后世科举当中的童子试一样。考完之后直接在本地为吏。
当然另外一套体系也要完善了,就是大汉的学府体系,因为大部分学府都在长安城,所以大汉的学府招生大部分也是关中的百姓。
而学府当中的学生有很大比例都是进入了大汉官场。又或者取得这个时代一个金领工作。
可以说这个时代只要考上了学府,其地位待遇比科举考中了小吏都要高,大汉的民间已经有不少怨言了,认为朝廷太偏重于关中,尤其是楚地那些大汉的老根据地。
在这种情况下,徐凡就要考虑教育公平的时期了,要不然过不了几年时间,大汉官场就会出现大部分都是关中人的局面。这种情况显然是不利于大汉统治天下的。
于是他打算学习后世的先进经验,组织一场全国性的中考,并且以郡单位,按照人数的比例每个均分配一定人数的学子,甚至四方诸侯都有名额,徐凡只能尽量做到公平公正,保证大汉的各方势力都可以进入大汉官场,成为大汉的上层人。
而大汉第1次中考的时间,则定为秋收之后。
大汉历十年,七月十五日。建章宫。
结束朝会后徐凡特意留下丞相周章,假相张良,陈平,御史大夫陈林。
徐凡看着几人道:“今年就是大汉十年了,今年贤者会,诸侯大会之后,我大汉的三公就正式更新换代了。”
“我们是患难之交,你们有什么想法现在都可以提出,想要三请三辞的礼仪,还是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的荣誉,或者是诸侯国都可以提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