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地鼠四肢短粗有力,前足爪尤其发达,适合挖掘,但更多地使用头和门齿而不是前肢来挖洞。它们的眼睛完全退化,几乎没有视力,没有外耳,耳壳则是围绕耳孔的小皮褶。尾巴短,略长于后足,通常裸毛或者稀毛。疯地鼠曾被认为主要以植物根茎为食,如今则被广泛认为是杂食动物。
生态学家观测到疯地鼠种群保有一些不利于种群存续的奇妙特征。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此类特征的成因是裂界侵蚀的加速蔓延:疯地鼠似乎对裂界中的某种物质有着比其他物种更高的敏感性。这使其表现出极强的攻击性行为:对于自己体型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哺乳动物也能毫不犹豫地一拥而上,并且快速啃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然后是永无止境的生存地狱:疯地鼠种群基本不会离开洞穴,而是不断将洞穴扩张——原因有二:第一,疯地鼠对地表大气中的某些物质表现出强烈的不耐受性,这使它们难以在洞穴之外生存;第二,裂界加速侵蚀、挤占其有限的生存空间,这使疯地鼠必须在地下不断寻找新的宜居地点。若有不幸的生物掉进洞穴中,他们会吃掉生物;如果没有这样的生物,他们则吃掉彼此。潮水般的疯地鼠洞穴里总是有着成堆的尸骨。
然而,此类不利于存续的性状所产生的影响被其极强的生育能力相互平衡。即使疯地鼠的数量被人为消灭到很少,也能在几个月后恢复到潮水般的数量。
曾经有一个不幸的矿工在每晚睡觉时总听到墙后老鼠乱窜的声音,让他陷入了长期的幻觉和噩梦之中,就算清醒的时候,也总是喃喃不清地说着从未有人听说过的语言。不幸中万幸的是,巨大的鼠穴和厨房的土灶相连,不充分燃烧的烟尘将洞穴中的疯地鼠尽数消灭,这让他躲过一劫。
【岩居蟹】
「你说这个玩意儿曾经差点毁灭贝洛伯格?搞笑呢?」
岩居蟹主要以坚硬的岩石作为寄体。它们的形态介于虾和蟹之间,多数寄居在岩石内部,体形较长,分头胸部及腹部。据考证,岩居蟹最早是海岸分布的物种,具有挖掘岩石排卵回到海中成长的生存习性。在冰河期降临后,早期的岩居蟹通过大量繁殖,向较为温暖的贝洛伯格地下移动,在迁徙过程中造成大量的隧道塌陷。其在这一时期被称为「隧道岩蟹」。主体种群到达贝洛伯格地下后,因不明原因数量大幅下降,现在几近灭绝。
现在地下世界的人们谈论起岩居蟹,多半将其作为美食的餐料。虽然岩居蟹数量较少,并且获取困难,通常需要借助碎石工具,但肉质的美妙口感使其成为下层世界的明星食材。除了主流的清蒸岩居蟹外,还有非常多衍生的菜谱:如铁锤辣椒炒蟹肉、盐焗岩蟹等等,岩居蟹蟹粉可以和各种食材自由组合,广受好评。
由于岩居蟹现在的整体数量较少,有不少人怀疑曾经在地下世界里口口相传的「家家户户吃蟹肉」情况是否属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