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开始深入地学习有关写作中“情绪”这一方面的知识。他深深地思索着:“机遇”与“灵感”这样看似抽象的概念,实际上都是源自于人类大脑复杂而精妙的思维活动,它们既是一种生理反应,也是一种心理现象。如此一来,人们的精神状态以及心理状况究竟处于何种情形,个人的情感世界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内心的心绪波动是否剧烈,这些无疑都成为了至关重要且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因为只有当作者能够敏锐地捕捉并准确把握自身及笔下人物的这些微妙变化时,才能让作品中的情节发展和角色塑造显得更为真实可信、生动鲜活,从而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
五明首先开始深入地钻研关于“精神状态”这一方面的知识。他深知对于一名运动员而言,在参与比赛的时候存在着一种被称之为“竞技状态”的东西。而这种最佳的“竞技状态”,对于他们在激烈的竞争环境当中战胜对手并取得胜利,可以说是至关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因素。
当运动员处于良好的“竞技状态”时,通常会展现出精神焕发、精力充沛的一面,内心充满了自信心和勇气,仿佛拥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在比赛场上,他们能够轻松自如地施展自己的技能,与队友之间的配合也显得格外默契,甚至可以发挥出超出平日里训练水平的精彩表现,创造出让人惊叹不已的奇迹;然而,如果运动员的“竞技状态”欠佳,情况就会大不相同。这时,他们常常会感到心虚胆怯、底气不足,身体的动作变得僵硬笨拙、不够流畅自然。在比赛过程中,各种失误接连不断地出现,明明想要使出全力却总感觉力不从心,最终导致输掉比赛,而且输得一塌糊涂,让人摸不着头脑。
在演艺界中,演员们在舞台或镜头前展现自己的时候,常常会提到一个概念——“临场状态”。而对于演员自身而言,他们更习惯将其称作“自我感觉”。要知道,这种“自我感觉”与艺术创造过程里的得失成败存在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
当一名演员拥有良好的“自我感觉”时,那简直就像是被赋予了神奇的魔力。此时的他们能够将所饰演的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动作都精准到位,仿佛角色已经与他们融为一体;不仅如此,还能做到惟妙惟肖,让观众完全沉浸于剧情之中,丝毫察觉不出表演的痕迹;更进一步地,甚至可以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举手投足间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魅力,令人为之倾倒、陶醉其中;最后,再加上楚楚动人的形象塑造,更是能够轻而易举地俘获观众的心。
然而,如果情况恰恰相反,演员的“自我感觉”欠佳,那么通常来说,他们在表演时便会欠缺一些关键的东西。比如,可能会出现火候不够的问题,使得整个表演显得有些生硬、不自然;或者缺乏那种能够打动人心的神韵,导致角色失去了应有的灵魂和深度;更为严重的情况下,演员或许会难以真正地进入到角色当中去,无法理解并诠释出角色的内心世界,从而使得整个演出变得平淡无奇,毫无吸引力可言。
五明深刻地认识到,当人们投身于写作这项创造性活动时,存在着一种被称为“精神状态”的关键因素。而这种良好的“精神状态”所具备的基本条件,首先便是拥有健康的体魄、充足的休息时间、充沛的精力以及保持头脑的清晰敏锐。
正如伟大的文学家歌德曾经探讨过“身体”与“写作”之间紧密相连的关系那样。他指出:在欣赏莎士比亚所有令人惊叹的作品时,我们总是能够深切感受到这位文学巨匠无论是在精神层面还是肉体方面,常常都是极其强大且健壮的个体。这种强健不仅赋予了他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和灵感,更使得他能够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始终保持高水平的发挥,不断创作出那些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如此出色的身心素质作为支撑,或许莎翁就难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文学成就。
倘若一位戏剧作家的身躯并非如此坚固出色,反倒被虚弱和苦痛所困扰,那么他每日创作剧本时所需的创造力必然会屡屡受阻、时常停滞不前......因此依我之见:切不可勉力而为地去书写些什么。相较于在毫无创作灵感的日子里绞尽脑汁去构思那些日后自己都不会喜爱的作品,倒不如悠然自得地四处闲逛或是安然入眠来得更为妥当......
就像拜伦那样,他每日都会花费数小时置身于旷野之中,有时会前往海边纵马驰骋,有时则划着小船轻盈穿梭,亦或登上帆船扬帆远航,偶尔也会沐浴在海水中享受一番海水浴,甚至畅游其中来锤炼自身的体力。毋庸置疑,拜伦堪称古往今来最具创造力的人物之一。
五明对此深以为然,认为这番言论极富哲理且引人深思。所谓“创造力”,实则是诸多要素相互融合而成的一个综合体,而其“基石”抑或说“坚强后盾”恰恰就是健壮有力的“体魄”。尤其是对于那些鸿篇巨制而言,这一点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它们不仅是作者卓越“才智”的尽情展露,同时也是一场与“体力”展开的激烈较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当我们处于一段时期身体状况不佳时,比如容易感到疲惫乏力、抵抗力下降等;又或者是在睡眠质量差,未能得到充分休息的时候;再加上如果体力消耗过大,出现了诸如头昏脑涨、精力难以支撑这样的情况,那么此时,最好还是避免投身于写作活动之中。因为通常来讲,写作所需要的那种“灵感与兴致”往往与这样糟糕的“精神状态”毫无关联可言。
而一种优良的“精神状态”,不仅意味着要具备充沛的精力和积极向上的情绪,同时还对其背后的“动机”以及持之以恒的“信念”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尤其是“动机”这个因素,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存在。毕竟,坚定的“信念”正是源自于明确且正当的“动机”。回顾我国古代文人墨客们的创作经历便能发现,他们始终将“文学作品”与“作者本人”紧密相连,并着重考量二者之间的关系。古人们一直都强调只有当“根基深厚”才能够使得“枝叶繁茂”,唯有做到“根本稳固”方能让“技艺繁荣昌盛”,不得不说,这着实是一个极为出色且值得传承下去的优良传统啊!
所谓“人高则诗亦高,人俗则诗亦俗”,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一个道理:诗人的人格境界与诗歌的品质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如果一个人的品格高尚,那么他所创作出来的诗歌自然也会高雅脱俗;相反,如果一个人庸俗不堪,其诗作恐怕也难以脱离低俗之气。
而所谓“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更是强调了胸怀和知识对于创作出优秀诗歌的重要性。只有具备宽广宏大的胸怀以及渊博深厚的学识,才能孕育出真挚动人、能够触动人心弦的佳作。
再者,还有那句“人若存一毫名利心未净,则文字间必有一分俗”,它一针见血地点明了创作者内心纯净与否对作品风格产生的影响。倘若心中存有一丝一毫追名逐利的杂念没有清除干净,那么这种俗气必然会渗透到字里行间。
实际上,正确且积极向上的“动机”以及崇高伟大的“目的”,确实能够赋予人们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和聪明才智。正如明代沈承所言:“立身无傲骨者,笔下必无飞才;胸中具素心者,舌端斯有惊语。”这里所说的“飞才”,指的便是那种与生俱来的天赋才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天才;而“素心”呢,则代表着纯洁质朴的心灵。拥有了这样一颗“素心”和一身“傲骨”,自然而然便能够展现出非凡的“飞才”和令人惊叹的“惊语”。
从古至今,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外国的文学发展历史长河之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那些怀揣着美好愿景和坚定信念去从事创作的文学家们,往往能够留下传世经典之作;反之,那些心怀猥琐卑鄙之念的作者,他们的“动机”从一开始就偏离了正轨,又怎能期望从中获取真正长久的“灵感”以及必定成功的“信念”呢?所以说,要想创作出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首先得修炼自身的品性修养,让自己拥有高尚的品德和纯粹的心境才行啊!
毫无疑问,拥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对于每一个创作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这种良好的精神状态不仅意味着具备蓬勃向上、积极乐观的情绪,更需要有一颗敏锐而机智的头脑。
总的来说,当我们踏入写作领域并准备开始创作时,内心应该怀有一种非常美妙且独特的“自我感觉”。这就如同运动员站在起跑线上等待发令枪响那一刻的兴奋与自信;又恰似音乐家即将登台演奏前那充满激情的期待。然而,如果当您坐在书桌前,却发现自己尚未找到这种理想中的感觉,请千万不要焦虑或慌张。
此时,您需要做的是摒弃掉脑海中那些纷繁杂乱的念头,将全部心思都集中到眼前的文字世界里。让自己的心志变得无比专注,全身心地投入到正在构思的故事当中去。只有这样,您才能逐渐融入到文章所设定的特定“情境”之中。
一旦成功地沉浸于这个奇妙的情境里,那么属于您的“机遇”便一定会悄然而至。或许它会以某个突如其来的灵感闪现的形式出现,亦或是通过一段生动有趣的情节发展自然而然地展现在您面前。无论如何,只要您始终保持着对写作的热爱与执着,并坚持不懈地努力探索和尝试,相信最终定能收获那份专属于您的文学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