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杜布已经达到的合道修士高度及其所能操纵的微胞及其五大构造层次来讲,这本身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
当然,杜布还是严格限制这些操作的使用,因为它们会给对象带来很难弥补的伤害,毕竟任何的物群作为生命都是依靠记忆而活着的。
——
做完以上这些之后,杜布转向了“士之道”。
所谓“士之道”,就是指修士要掌握和运用不同领域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分析对各级各类知识的形成机理,并且学会创造性的加以知识的研究、使用和传授。
在了解这些东西的基础上,可以炼制“六合陈述性知识丹”、“六合程序性知识丹”和“六合策略性知识丹”来帮助掌握有着的“知识道力”。
对于杜布而言,面对着一个难题,即做“士之道”有两个路径,一是学习、使用和传播他人知识的路径;二是自行研究、创造和应用知识的路径。
对于前者即凡人世界所谓的“传道、授业、解惑”之师职。
而对于后者,则为凡人大儒之所能为,并且为修士界所推崇。
就金仙来讲,这类修士寿命修长、见多识广,对于各类知识在所多有,并且颇有独见。
而就杜布来讲,他就曾在空也金仙的“搴洲空间”中受益良多,并且每每为空也金仙的异想天开和独树一帜而叹服不已。
但这并非意味着空也金仙就是全知全能并且穷尽了全天下的知识。
杜布以为,对方或许有着这样的能耐,但自己所在的这片天空,上面可还是有道尊和道祖,这些人所在的地域,显然要远远超过空也金仙所能触及的范围。
所以,杜布以为,自己也应当形成自己的真见。
而且,杜布以为,自己在学习、成长、探索和实践中,确实有着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而这些想法和看法里,最根本的就是杜布对物群之道的态度。
——
在他看来,修士界流行的以我人类修士为中心,将灵植、灵虫、灵鱼、灵禽和灵兽等视为征服对象的“征服者”态度高高在上,结果忽视了从灵植、灵虫、灵鱼、灵禽和灵兽等他者来审视人类自我的特点、缺陷与可能的改进之处。
有了这种想法之后,杜布凭借强大的神识,“俩心一千零十二四用”,同时用神识引导着五百一十二根七阶极品灵笔,在七阶极品纸张上,哗啦哗啦地写作起来。
然后,一本本着作或玉简呈现在书房中,完全是“汗牛充栋”级别。
它们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书目。
第一、《灵植视角下的吃拉之道:道理与道术(卷一)》
第二、《灵植视角下的劳休之道:道理与道术(卷二)》
第三、《灵植视角下的合分之道:道理与道术(卷三)》
第四、《灵植视角下的生死之道:道理与道术(卷四)》
第五、《灵植视角下的七情之道:道理与道术(卷五)》
第六、《灵植视角下的言语之道:道理与道术(卷六)》
第七、《灵植视角下的疾医之道:道理与道术(卷七)》
第八、《灵虫视角下的视之道:道理与道术(卷八)》
第九、《灵虫视角下的听之道:道理与道术(卷九)》
第十、《灵虫视角下的闻之道:道理与道术(卷十)》
第十一、《灵虫视角下的味之道:道理与道术(卷一)》
第十二、《灵虫视角下的触之道:道理与道术(卷二)》
第十三、《灵虫视角下的神识之道:道理与道术(卷三)》
第十四、《灵鱼视角下的心念之道:道理与道术(卷四)》
第十五、《灵虫视角下的符箓之道:道理与道术(卷五)》
第十六、《灵虫视角下的阵法之道:道理与道术(卷六)》
第十七、《灵虫视角下的炼器之道:道理与道术(卷七)》
第十八、《灵虫视角下的微菌命片之道:道理与道术(卷八)》
第十九、《灵虫视角下的养虫之道:道理与道术(卷九)》
第二十、《灵虫视角下的养禽之道:道理与道术(卷十)》
第二十一、《灵虫视角下的驯兽之道:道理与道术(卷一)》
第二十二、《灵禽视角下的林之道:道理与道术(卷二)》
小主,
第二十三、《灵禽视角下的渔之道:道理与道术(卷三)》
第二十四、《灵禽视角下的士之道:道理与道术(卷四)》
第二十五、《灵禽视角下的农之道:道理与道术(卷五)》
第二十六、《灵禽视角下的商之道:道理与道术(卷六)》
第二十七、《灵禽视角下的厚之道:道理与道术(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