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养马地

所以,表面上蒙古人少,其大军却具有压倒性的能量优势,在早期,这种优势表现为大大小小的高机动军事调遣上。

这种能量使得蒙古指挥官总是有更多选择,要么如表面上看到的,反复冲锋骑射等待敌人出错。

要么则是一次战役级别的合围,要么派出无数分队偷袭敌后方补给线,要么进行战略级别的包抄。

蒙古总是能找到对手部署的弱点、后勤的弱点、联盟间的弱点,他们总是出现在弱点附近,而蒙古的敌人只具备老一套战术,表面人多,但是战争机器是很虚弱的。

要么盼着一次决定性的重骑兵冲锋冲垮蒙古人,要么躲在坚城后面死守。

如果在作战地图上把双方在战役其间的行动路线画出来,一定会发现,蒙古人走过的线路是无数密密麻麻的线条,对手的机动则粗放而较短。

每一名士兵行军路程相加的总里程上,蒙古人一定具有压倒性的优势。蒙古大军不一定是魔鬼,但是他们一定走的比较勤。

当然,蒙古这套战法的基础是产业优势,没有基础产业是学不了的,蒙古灭南宋的战役已经绕到大理了。

可以说蒙古将马多优势发挥到了战略层面,前一年还在与金国争锋后一年就去中亚横行。

简直是中世纪的摩托化行军,而且随时可以利用草原补充燃料。相对来说,中原王朝每次远征都是后勤部门的灾难,很难持久。

战争很大程度上就是比拼机动能力。

机动能力还会带来很多衍生的优势,比如情报和通讯的优势。花拉子模以间谍的名义杀蒙古使者,估计不完全是贪图财宝。

蒙古一定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情报网和最优秀的探子,他们趴在高原上对四面各国的情况时刻关注。

你要去问宋朝中亚有哪些国家,可能知道西辽,再远大概率不知道的。

蒙古人马背上的商队不断四面行商同时做参谋旅行,对地缘政治和军事部署进行观察和研究,这里战役没打完已经在做下一场战役准备了,简直就是在打信息化的战争,而蒙古军分兵出击,有时候甚至上几千里的迂回,其各部队的协调总是出奇的强。

以现代的视野看,蒙古的军事优势就是建立在绝对优势的产业基础上的,如同坦克工业催生了二战中无法阻挡的新战术,要对抗这种新战术,就先得有同等级的产业。

对于宋或者其他当时的国家而言,并不存在一种以农业国方式撼动蒙古产业优势的办法。

邢承恩也想不出来好办法,自己知道蒙古在不适合机动的正面战场输的不少,当然野狐岭是个例外。

攻城战也并不出色,但是只要给了他们机动的有利地形,基本上不会输。

邢承恩在小艺面板上查到能和蒙古骑兵碰撞并全歼的就是马木留克了。

与蒙古人相比,这些马木留克从小就接受军事训练,远战远射更准,近战刀法更出色,尤其是装备,清一色锁子甲,钢头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