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不少国有煤炭企业,都有附属的小煤矿,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其自身的历史背景,不存在对与错的问题。
大型煤矿在开采过程中,由于技术、经济或者安全等因素,总会有一些煤炭资源,暂时不能或者难以与主体资源一同开采,这些资源通常位于矿区的边缘或者角落,开采难度大,但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白白丢掉太可惜。
在这种情况下,有些煤矿会专门组建诸如“残采队”之类的队伍,用不同于大矿的开采工艺,对这些边角煤进行开采回收,以提高资源利用率。
改革开放以后,从一九八三年起,国家逐渐放开了对民营煤炭生产企业的限制,有些国营煤矿便把原来的“残采队”剥离出去,要么注册为集体性质的企业独立经营,要么划拨给下属的劳动服务公司,用于解决职工家属子女的就业问题。
进入九十年代后,由于煤炭市场不景气,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倒挂情况严重,这些从国营煤矿剥离出来的集体煤矿,除个别煤质特别好,生产条件优良的外,大多陷入亏损的困境,有一部分被关闭,也有一部分承包给私人经营。
这些挂着集体所有制招牌的小煤矿,原本就依附在大矿身上,部分或者全部依赖于大矿的生产系统和生活服务设施,所以无法完全和母体切断关系。
由于脱胎于正规的国营煤矿,这些小煤矿无论资源赋存量、开采工艺、安技设施还是交通条件,都要比一般意义上的私人小煤窑要好很多,单井生产能力也比大部分民营煤矿高。
尽管当时的煤炭市场很低迷,全行业哀鸿遍野,但上至国家层面,下到普通矿工都知道,这种局面迟早都会有改变的一天。
到了煤炭市场复苏的时候,古城矿务局这次剥离出来的小煤矿,每一个都会变成会下金蛋的母鸡,给主人带来难以估量的巨大收益。
这是资源类企业的共同特点,在行业低谷阶级苦苦挣扎的很艰难,但往往会在低谷过后一飞冲天,创造财富的速度让人瞠目结舌。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一些有实力,有远见的商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