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五省

五月,朱由检端坐在龙椅之上,神色凝重,故作悲悯地颁布了那道“大赦山陕胁从群盗”的诏书。他的声音在朝堂之上悠悠传开,带着几分不容置疑的皇权威严:

朕承天命君临天下,心怀苍生,眷顾万民。每念及我大明百姓,皆为朕之赤子,本应安居乐业,共享太平。

怎奈官场贪腐成风,官吏狡黠弄权,又逢连年灾荒,致使百姓饥寒交迫,无奈之下,误入歧途。

起初不过一二懵懂之人,却因种种逼迫,使得胁从者日益增多。多年来,无数无辜百姓惨遭杀戮,朕痛心疾首,辗转难眠,时刻为此忧虑不安。

今朕特颁此赦书,派遣官员快马奔赴各地,传令各巡抚、巡按,务必将此赦令昭告天下,依循当地风俗,晓谕民众。

但凡有悔悟罪行、诚心投诚、弃暗投明者,皆视为朕救回之难民。

相关官员需逐一详细查明其籍贯,若为本地人士,便编入保甲,加以妥善管理;

若来自外省,便分别派人护送其归乡。他们原本的田产家业,应尽数归还,朝廷还当从多方面给予抚恤关怀,让他们能重享安宁的市井生活,彻底消除反叛之心。

但朕亦有言在先,若仍有冥顽不灵、坚持作恶、屡教不改者,他们既然自绝于生路,又怎能容于天地之间?

各总督、巡抚务必激励将士,齐心协力,对其进行围剿,务必斩草除根,绝不能让这些余孽再次滋生。

朕衷心期望,诸位能够明辨是非,把握时机。

顺应朝廷安抚之举,远离叛逆之路,方为明智之选。朕之诏书将传至四方,望天下臣民皆能知晓。

这一诏书虽然言辞恳切,说得冠冕堂皇,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奉命赍诏前往招抚的兵部职方司员外郎包凤起,在深入了解情况后,向朝廷呈上了一份奏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在奏疏中提出,若要真正实现招抚,需要解决安插之地,让投降的起义军有地方可去;需要赈贷“牛种诸费”,帮助他们恢复生产,重新过上正常的生活;

还要有“专心料理之人”,专门负责安置和管理这些投降的人员,才可以做到“可居可耕,新附乐业”。

然而,朝廷却吝啬得很,除了这一纸诏书之外,什么也不愿意给予。

没有足够的土地安置起义军,没有资金提供牛种等生产资料,也没有专门的人员负责管理。

在这样的情况下,所谓解散“胁从”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农民起义军们对朝廷的诏书也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们深知,朝廷的招抚不过是一种手段,一旦他们放下武器,等待他们的很可能是更加残酷的迫害。

他们中许多人都是因为生活所迫,走投无路才加入起义军的。在他们心中,只有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才能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一些地区,少数动摇分子受到了诏书的引诱,他们对未来感到迷茫,渴望能够过上安稳的生活。

于是,他们选择了投降。然而,这些投降的人并没有得到朝廷所承诺的待遇。

他们被随意地安置在一些偏远的地方,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

许多人在投降后,依然生活在贫困和苦难之中,心中充满了悔恨和愤怒。

而对于大多数起义军来说,他们并没有被诏书所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