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博弈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李应期深知,如果朝廷再不采取果断措施,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他在奏疏中言辞恳切地向崇祯皇帝提出了一系列的请求。

他首先恳请皇帝俯念陕西灾荒的重大程度。

这绝非是局部的、轻微的灾害,而是关系到整个陕西地区的稳定,甚至关乎大明王朝根基的重大事件。

他请求皇帝敕令户部进行商议,对于天启七年拖欠的以及崇祯元年加派的按地亩征收的辽饷,应当立即予以免征。

这两项赋税的征收,已经让百姓们苦不堪言,继续征收只会将更多的百姓逼上绝路。

并且,对于本年度的赋税,也应当酌情减免一半。

如此一来,百姓们或许能够有一丝喘息的机会,得以在这艰难的岁月中生存下去。同时,他还提到了军饷和宗禄的问题。

这些开支虽然对于朝廷的运转和宗室的供养有着重要意义,但在当下的灾情面前,也应当一并宽缓。

毕竟,如果百姓都饿死了,军饷无人可征,宗禄也失去了来源。

若此时仍然固执地坚持征收,而不顾百姓死活,那无异于杀鸡取卵。

就算将那些饿殍在棍棒之下处死,也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反而会激起更大的民愤,引发更为严重的社会动荡。

此外,李应期还希望皇帝能够回顾历史,查考万历十一年以及十三年全陕西发生大饥荒时的应对事例。

当时,朝廷也曾面临类似的困境,但通过慨发帑金,派遣官员进行赈济,成功地缓解了灾情,稳定了社会秩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期望皇帝能够效仿前人,慷慨地拿出国库中的钱财,选派得力的官员深入陕西各地进行赈济救灾。

只有这样,才能拯救处于水火之中的灾民,让这片混乱的地方重新恢复安宁。从长远来看,只有百姓得以存活,日后国家的赋税才有望重新得到保障。

如果因为国库暂时的匮乏,或者因为担心各项军饷无法接续,便对减免赋税和赈济灾民这两件至关重要的事情一概吝啬而不施行。

那么一旦祸乱大规模爆发,天下人心动摇,大明王朝的统治将会岌岌可危。到那时,可就追悔莫及了。

李应期深知自己作为巡按御史的职责,他不愿看到这样的悲剧发生,因此才冒着触怒皇帝的风险,直言进谏,希望能够引起皇帝的重视,为陕西百姓求得一线生机。

然而,令人痛心疾首的是,朝廷连这样一点微小的让步和施舍也不肯答应。

在朝堂之上,各种利益集团相互博弈,却鲜有人真正从王朝的长远利益出发。

“诸位爱卿,今陕西巡按御史李应期奏疏言陕西灾情惨重,请求蠲税与赈济,众卿以为如何?”

崇祯皇帝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疲惫与焦虑,他扫视着朝堂之下的群臣,希望能从他们的脸上找到答案。

户部尚书率先出列,清了清嗓子说道:“陛下,臣以为此事需从长计议。如今国用不足,若减免赋税且大行赈济,国库空虚之下,边疆军饷、宫廷用度等诸多开支皆难以维系。我等亦知陕西百姓困苦,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