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任凭吏部尚书如何发怒,那些进士们依旧我行我素,坚决不肯前去。
早朝之上,吏部尚书将所有前因后果向崇祯皇帝汇报。
内阁首辅听闻,微微摇头,进言道:“陛下,既然京城的进士们不愿意去。臣闻有诸多举人,久居地方,深知民生疾苦,其中不乏贤能之士,或可堪此任。”
崇祯皇帝微微点头,即将发怒的脾气才稍有好转。
陕西籍的一位御史出列,拜倒奏道:“陛下,臣乃陕西之人,对当地举人略有所闻。有一刘举人,年逾六十有五,虽未得官职,然在当地颇孚众望。常为百姓排忧解难,且颇具谋略,或能担此重任。”
崇祯皇帝目光投去:“此刘举人有何事迹,卿且细细道来。”
御史回道:“陛下,臣曾听闻,昔日其家乡遇洪灾,刘举人亲率乡民筑堤防洪,日夜操劳,救百姓于水火。又曾在当地开办学堂,教化子弟,使民风渐淳。”
吏部尚书思索片刻,说道:“陛下,即便此刘举人有贤名,然按制仍需其赴京参加考核,方能确定是否胜任。”
崇祯皇帝眉头紧皱:“如今灾乱,路途遥远,若待其来京考核,恐误大事。可否特事特办?”
内阁首辅道:“陛下,可令陕西巡抚先对刘举人进行考察,若属实,再由吏部破格录用,随后补行考核之礼。”
崇祯皇帝点头应允:“就依此策。速传令陕西巡抚,令其即刻着手考察刘举人。”
在陕西的一处宅邸中,刘举人正在书房内读书。管家匆匆而入,神色慌张:“老爷,老爷,外面都在传澄城和宜君县被流民攻破,县令被杀之事,如今朝廷怕是要派人去收拾这烂摊子呢。”
刘举人放下书卷,长叹一声:“此乃大灾之年的必然结果。百姓无活路,才会铤而走险。我虽有心报国,然年事已高,不知能否担此大任。”
管家忙道:“老爷,您素有贤名,若能前往治理,必能救百姓于水火,成就一番大业。”
刘举人苦笑道:“谈何容易。这县令之职,责任重大,且如今局势混乱,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
数日后,陕西巡抚衙门。巡抚端坐于大堂之上,刘举人前来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