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事情又岂会如此简单。
朝廷内部对于招安之事本就存在着诸多分歧,一些保守派官员认为招安之举本就是对起义军的妥协,如今再发放赈济物资,无疑是在助长他们的气焰。
而革新派官员则觉得既然已经招安,就应当给予足够的支持,以稳定局势。
各方势力在朝堂之上明争暗斗,互不相让。这使得吴甡的上书之路充满了坎坷与变数。
在等待朝廷回复的过程中,吴甡并没有坐以待毙。
他亲自带领着一队亲信,深入到那些被招安首领掌控的村落之中,实地考察百姓的生活状况以及招安军队的所作所为。
所到之处,一片狼藉。百姓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眼神中满是恐惧与绝望。
而招安军队则是军纪涣散,士兵们三五成群地在村子里闲逛,对百姓呼来喝去,稍有不顺心便拳脚相加。
看到这般景象,吴甡的心中愈发坚定了整治的决心。
他开始在地方上召集乡绅与德高望重的老者,共同商讨如何在朝廷赈济物资未到之前,先自行解决一部分百姓的温饱问题。
乡绅们有的慷慨解囊,有的则提出组织百姓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以增加粮食产量。
而对于招安军队,吴甡则是一面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说首领们约束手下;一面加强地方的治安力量,对那些违法乱纪的行为进行坚决打击。
在起义军营地中,那位主张“打粮”的孙首领也并非毫无良知之人。
他看到吴甡在地方上的努力,心中也有所触动。他开始尝试着整顿军纪,将一些作恶多端的手下绳之以法。
并且,他还亲自带领士兵们帮助百姓耕种,希望能够以此来弥补之前的过错。
然而,他的这一举动却遭到了部分激进将领的反对,他们认为孙首领这是在向朝廷示弱,是对起义军兄弟的背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