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危局

崇祯帝朱由检毫不犹豫地批准了这一举措,责令“户部勒限各抚按查拖欠根因,一一指名纠参,以凭惩处;如过限不参,一体重治”。

崇祯帝的这一决策,彰显出他对赋税问题的高度关注与急切解决之心。在他的认知里,赋税如同国家的血液,是维持整个王朝运转的关键所在。

倘若赋税不能及时足额地征收上来,朝廷将无法正常运转,军队将缺乏粮草与装备的补给,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必将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朝堂之上,崇祯帝面色冷峻,对着众臣说道:“赋税乃国之根本,今加派与杂项赋税久拖未缴,诸卿有何良策?”

周士朴出列,恭敬地回答:“陛下,臣以为当严令各省巡抚与巡按御史,限时清查拖欠官员,务必使赋税早日解运。”

崇祯帝微微点头:“此议甚好,然朕恐地方官员相互包庇,拖延了事。”

这时,一位大臣进言:“陛下,可派遣亲信之人前往督查,以防官官相护。”崇祯帝沉思片刻,心中已有了计较。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这一政策在实际推行过程中,遭遇了重重困难与挑战。

地方官场之中,官官相护的现象已然成为一种积重难返的顽疾。各级官员为了自身的仕途利益与名声,往往相互勾结、彼此包庇。

他们深知,一旦如实上报赋税拖欠的真实情况,自己极有可能成为朝廷问责的对象,面临严厉的惩处。

于是,他们绞尽脑汁,用尽各种手段来隐瞒真相。或是将赋税拖欠的责任推诿给其他同僚,或是归咎于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以此来逃避朝廷的追查。

为了打破这种地方官员之间的利益同盟,崇祯帝在次年九月做出了一个大胆而颇具争议的决定。

他派遣了一位被认为“有心计”的太监张彝宪,赋予其总理户、工二部钱粮的重任,并允许其设立专门的官署,以总督的身份与体统行事。

太监在明朝的政治舞台上,始终扮演着一种特殊而微妙的角色。他们因与皇帝的亲近关系,得以获取皇帝的信任与支持。

由于他们并非传统的士大夫官僚体系出身,与外廷官员之间不存在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与人际关系网络。

小主,

张彝宪的走马上任,意在以一种强硬且超脱的姿态介入赋税征收与财政管理工作,打破地方官员长期以来形成的默契与庇护。

他凭借总督的权威,能够直接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考核与问责,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地方官员形成了强大的威慑力,使得他们不敢再像过去那样肆意妄为地拖欠赋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