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七年(1634年)的上半年,华夏大地依旧笼罩在明末农民起义的风云变幻之中,起义军主力如同灵动的潮水,悄然汇聚在四川北部和陕西南部这片广袤而又复杂的区域。
彼时,入川的义军大致分为两部分,每一部分的行动轨迹都交织着勇气、智慧与对生存的执着追求。
其中一部分,是从豫西和湖广郧阳地区,向着陕西兴安(今安康)地区艰难挺近的起义军。
他们一路西进,气势如虹,然而,明朝官军早已在兴安地区布下了重重防线,严阵以待。
当起义军抵达兴安时,迎接他们的是明军的顽强阻击。枪炮声震耳欲聋,刀光剑影闪烁,战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此起彼伏。
起义军虽然作战勇猛,但面对明军的坚固防线和优势兵力,一时难以突破。
在激烈的战斗中,起义军遭受了一定的损失。
然而,他们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迅速调整战略。
经过一番商议,他们果断决定向南折入四川。这一决策并非偶然,四川地势复杂,山川纵横,有着广阔的战略纵深和丰富的资源,对于起义军来说,是一个理想的发展之地。
另一部分义军则是从湖广郧阳地区出发,他们沿着长江北岸的大山区,向着四川艰难前行。
这里的山路崎岖难行,山峦连绵不绝,仿佛是大自然故意设置的障碍,考验着起义军的意志和体力。
但起义军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自由的向往,一步步向着四川逼近。
终于,在二月二十一日,这部分义军迎来了一场关键的胜利——他们成功攻克了夔州府(府城即今奉节县)。
夔州府,地处四川的门户,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它犹如一把锁,牢牢锁住了四川的东大门。一旦夔州府被攻克,四川的大门便向起义军敞开。
起义军对夔州府的进攻可谓是精心策划。他们在夜色的掩护下,悄悄接近夔州府城。
城墙上的明军哨兵发现了起义军的踪迹,顿时敲响了警钟。
一时间,夔州府城内灯火通明,明军迅速集结,准备迎战。起义军却毫不畏惧,他们发起了猛烈的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