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世纪复原卡桑火箭弹的可行性分析

解决安全性和炸药性能保持方面的诸多问题。

甚至为了节省成本,李国助还可能用黑火药做战斗部炸药。

虽然杀伤力差了很多,但一枚火箭弹只要炸死炸伤5个左右的建奴也算够本了。

卡桑火箭有两种比较小的型号,适合山地作战使用:

卡桑1型全长在0.8米以下,全弹质量约5.5千克,战斗部装药约0.5千克,射程 3000~4000米。

卡桑2型全长1米,全弹质量约30千克,战斗部质量5~7千克,射程8000~米。

显然卡桑1型火箭弹适合用硝糖炸药做战斗部装药,

卡桑2型以10斤黑火药做战斗部装药,有效杀伤半径可以达到15米左右,很可以了。

小主,

复原卡桑火箭弹的第四个难点,是引信。

卡桑火箭弹的引信构造简单,由枪弹、弹簧和钉子组成。

但不管怎么说,那也是碰炸引信,是需要雷酸汞或叠氮化铅一类的引爆药的。

叠氮化铅就不用想了,以17世纪的技术条件,雷酸汞倒是有可能搞出来的。

但是会跟制造硝化棉炸药面临同一个难题,就是如何批量生产硝酸。

硝酸的制造工艺历史大致如下:

公元8世纪,阿拉伯炼金术士贾比尔?伊本?哈扬在干馏硝石时发现并制得硝酸。

13世纪,雷蒙通过干馏硝石和硫酸铁得到了硝酸。

15世纪,有人用智利硝石与硫酸反应制造硝酸。

17世纪,德国化学家格劳伯在曲颈瓶中将硝石和浓硫酸混合,通过收集硝石加热分解产生的蒸汽制得了硝酸,该方法被命名为“复分解式硝酸制造法”。

1905年,挪威出现了电弧法生产硝酸的工厂,是历史上最早的硝酸工业化尝试。

1913年,合成氨问世,氨氧化法生产硝酸开始进入工业化阶段。

而使用雷酸汞的火帽击发枪的时代范围大致是从19世纪初延续到19世纪末。

由此可见,无需工业化制造,复分解式硝酸制造法就足以满足战争对雷酸汞的大规模需求了。

解决了批量稳定制造雷酸汞的问题,不止制造碰炸引信的问题解决了,迫击炮的研发也可以提上日程了。

这是李国助期待的又一大山地作战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