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国破家何在

龙吟壮歌 张马 1079 字 4个月前

今日芯草和柳瑞云从张氏那里回来的早些。她们俩也觉察出张氏好像有心事,可张氏说想早点歇息,她们也没有多问。

以芯草对张氏的了解,她想到是因为今日“苦人儿”来了,讲了一些中原的奇闻趣事,也勾起了张氏的思乡之情,她知道张氏和她一样,都是十几年后再回到故乡。

先前随同陆文龙一路从大都来到这里,芯草都没有在意,她想的很单纯,那就是如果可以的话,陆文龙走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到了朱仙镇以后,陆文龙时有阵前出战,芯草更多的是担心,每次陆文龙得胜归来之时,她才松了口气,她从不想胜负之事,只想主人平安回来。

可是今天,当听到王佐说到“中原”之时,芯草意识到自己已经和陆文龙他们来到了自己阔别已久的家乡。

是啊!家乡,这里就是她的家乡!

可是她已经对自己的家乡没有什么印象了,她离开的太久了。

芯草的记忆中,在她很小的时候,居住在一个很大很大的家里,很多的婢女都围着她,日子过得锦衣玉食又自在快乐。后来她便离开了那个很大很大的家,住进了一个小很多的宅院,身边的人也少了很多。再后来,她一下子什么都没有了,吃不饱饭,穿不暖衣,只能靠乞讨维持生计。

就在她快要饿死的时候,一个老婆婆收留了她,并把她带到了一个寒冷陌生的地方,慢慢的她才知道,这个地方叫做大都。

老婆婆把芯草养育长大,在婆婆身边有很多和芯草一样的孩子,他们之中有契丹人、汉人、渤海人,也有女真人,这些可怜的孩子大多都是无亲无故的孤儿。

芯草天性柔弱,经常被欺负了也不敢反抗,只有一个人躲在角落偷偷的落泪。在这期间,她结识了一个同样躲在角落里的孤僻女孩,她们成了芯草的好姐妹。

这个女孩并不是因为受不得欺负躲起来,相反她很厉害,没有人敢招惹她,而她待在角落的原因只是因为她不愿和人说话。

这里的孩子不定期的会被带走,也会有新的孩子再来,只是从不见被带走的孩子回来。

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芯草没有离开,因为妹妹代替了她。

婆婆便让她在身边伺候着,让她学会照顾人。终于有一天,婆婆还是要送她走,小芯草自然不愿意,如果没有婆婆,她早已饿死在街头,她还没有报答婆婆的救命和养育之恩。婆婆却说她不要芯草报恩,只是让她长大之后为婆婆做一件事做为报答就行。婆婆还说这件事也许永远都不用做。

那一年,芯草八岁。之后的十年,她都在陆文龙的身边,照顾着张氏和陆文龙,直到现在。

芯草对家乡的印象早已模糊了,她只记得自己也曾是宋人,国破之际,家也散落,婆婆给了她新生。

芯草是知恩图报的,她一直铭记的是那个婆婆,还有和婆婆最后分别时候说的话。只是令芯草惴惴不安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她越发的觉得婆婆要她做的事似乎和主人有关。

柳瑞云和芯草同住在一个帐中,与张氏的寝帐紧挨着。芯草没睡,柳瑞云也醒着。

自从韩秀琴被俘,柳瑞云就没有睡过安稳觉,她和韩秀君情同姐妹,否则也不会在秀春阁以命相救。

原本以为自己落入敌手,难以保全,柳瑞云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谁料陆文龙非但没有难为她,还给予她尊重和信任,更是承诺待战事之后便还她自由。这对以报必死之心的柳瑞云来说,实在有些不可思议。也令她对陆文龙的看法完全不同于其他金人。

此刻的柳瑞云也气韩秀君的冲动鲁莽,令自己的牺牲变得徒劳,如今这姐妹二人都被陆文龙擒住,区别就是一个可以在营中走动,一个只能在帐中走动。

柳瑞云自幼孤苦伶仃,是梁红玉,是韩家给了家的感觉和家人的温暖,这样的恩情就足以让她以性命相报。

柳瑞云眼下最想做的事就是救出韩秀君,可是她很清楚凭自己要帮秀君逃出敌营是完全不可能的。她想到了陆文龙,在她看来,陆文龙是个正人君子,她想为秀君说情,让陆文龙放了她。只是柳瑞云很快便打消了这个念头,这些天,她和陆文龙几乎没有说上几句话,陆文龙不是忙于军务,便是有琼芳在身边陪伴,柳瑞云没有机会开口。

再者,两军交战之时,陆文龙又怎么可能轻易放了敌军主帅的女儿呢?

今日柳瑞云见到了王佐,凭借着多年蛰伏敌国的经验,她却嗅到了一丝不同的气息。直觉告诉她,王佐这个人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只是她并没有戳破。倘若王佐此番入金营是假意投诚,那他真实的目的又是什么?他今日来到陆文龙的营盘,还拜会了张氏,难道他断臂前来是为了陆文龙?柳瑞云一时也想不出个头绪,只能祈盼事情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和芯草一样,柳瑞云的童年是苦难的,所不同的是芯草的家毁于战乱,而瑞云的家毁于天灾。芯草到大都的时候,年龄尚小,早前发生的事她多数不记得了。可柳瑞云却清晰地记得自己的经历,记得分别那天父亲的无奈和母亲的哀嚎。她不想去恨他们,因为如果再那么耗下去,他们全家都得饿死。但她痛恨那些无耻的贪官,要不是他们侵吞了赈灾粮款,她也不会被卖到青楼。

而芯草和柳瑞云又是幸运的,奄奄一息的芯草被婆婆所救,又来到了陆文龙身边。柳瑞云则遇到了梁红玉,并成为韩家的一份子,她们的人生和命运也因此改变。

大宋的命运也在她们的童年时期改变了,同时改变的还有无数本该平凡生活的百姓的命运。

昏庸无道的皇帝,腐败奢靡的权贵,贪赃枉法的奸臣,有这些不顾民族安危、不管百姓死活的蛀虫把持朝纲,国家又岂能不亡?国破家又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