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些年,太上皇陛下南征北讨,国库空虚,如若现在在免税降税,那么,官员的俸禄、皇宫的用度、军队的俸银,该怎么办?”
“陛下三思,陛下三思啊陛下......!”
户部尚书看向面前的朱标,大声哀嚎,直接就将这数字爆了出来。
没想到,苏州、松江、湖州、嘉兴四处地方的税收,几乎已经占据了整个大明王朝,一半的税收。
要是直接给他们免税三年,那么,大明王朝该有多穷啊?
“陛下三思。”
“陛下三思啊!”
“......!”
一时之间,户部还有其他的官员,纷纷跪地叩拜,朝着朱标拱手道。
“你们以为,本宫执政二十多年,能够不知道?”
“正是因为苏州、松江、湖州、嘉兴等地赋税过重,最终导致苏州、松江、湖州、嘉兴四处叛乱民心不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无数百姓纳不起税,逃离苏州、松江、湖州、嘉兴等地,成为流民。”
“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无价格贵。”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每当你们一个个在家在羊吃肉的时候,你们可有想过,天下的百姓,过的都是什么日子?”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然王朝兴,百姓苦,王朝亡,百姓苦。”
“这是为何?”
“因为你们从未设身处地的想过,那一些百姓的苦楚。”
“你们只认为,他们就该苦,他们就该累。”
“我大明王朝,乃是建立在废墟之上的王朝,朕要效仿唐太宗李世民,善待百姓,国家安康,四夷臣服,万国来朝。”
“百姓,乃立国之根本也。”
“百姓都活不下去了,焉有你们这等官员,在此吃香喝辣?”
“来人,全部拿下,革职查办。”
“封,夏原吉,为户部尚书。”
“封齐泰为兵部部左侍郎。”
“封铁铉为兵部尚书。”
“封黄子澄为太常少卿,兼翰林学士,参议国政。”
“封于文明为工部尚书。”
“封方孝孺......!”
朱标看向面前众人,面色冰冷,眼眸之中充满了无尽的杀意。
“吼......!”
骤然间,一条九爪神龙冲天而起,龙躯覆盖了整个宫殿,看着面前文武百官,发出一声龙吟声,不怒自威。
之所以朱标要封齐泰、黄子澄和方孝孺,其一是因为他们真的有学问,只要稍加引导改善,就能够成为大明王朝股肱之臣。
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忠诚,他们宁死不屈,这一份忠诚,也是朱标现在最需要的。
当然,朱标不是朱允炆,朱允炆是因为不懂政治,没有人教导他治国。
至于兵事,黄子澄、齐泰等人空有学识,但是却并未上过战场打仗,由他们来指挥,谋划没有问题,但是,却不能够完全听从他们的安排。
也正因为他们对徐允恭的忌惮,最终导致大明惨败。
当然,也有朱允炆下旨,不伤害朱棣,最终才有的惨败,否则,朱棣在大战之中,就不是数次遇险,而是被生擒了。
在朱棣南下的时候,有很多机会输,可最终都是因为朱允炆不允许别人伤害朱棣导致的惨败。
最终还是朱允炆决策出现了问题,方孝孺、齐泰和黄子澄,原本就是忠心为国之人,能力还是有的。
而且,最主要的,还是因为,方孝孺乃是明朝学子的楷模,乃是儒家学子的榜样。
所以,方孝孺在大明王朝读书人的眼中,还是很有威望的。
有了方孝孺,对大明王朝来说,只有好处,而没有坏处。
只不过,决策方面,朱标自己会自行决断,他们只需要给出意见即可,至于采不采纳,这就是朱标的事情了。
现在朱标一上来就直接将刚才几个人革职查办,就是因为,他们结党营私,自成一派。
已经威胁到了朱标的统治,朱标不希望文官掌控太大的权力,和朱元璋一样,都喜欢将所有的权力,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治国之道,朱标自己能够胜任,而方孝孺,此人虽然谋略不足,却能够帮助朱标治国。
他拥有许多文学巨作,可是一个文学家、大思想家,这样的人,利用起来,对于大明王朝来说,可是一个宝贝。
这样的大思想家,能够指导自己的思想,将自己的思想传递下去。
而朱标要的,就是要让方孝孺,传递自己的思想,也是一个大文豪,这样的人物留在身边,还是有很大用处的。
朱标也有信心,改造他们三人,他可不是朱允炆,整个大明王朝,在他的手中,何人敢反?
“这?这是?当时的那一条龙?”
“咕噜......!”
“陛下到底是怎么做到的?这是神迹吗?陛下真的去了仙界,而且,回来了。”
蓝玉可是见过这一条九爪神龙的,看见之后,也是目瞪口呆。
当时他只是见过两面,可现在朱标全部气势散发了出来,那其实,简直太恐怖了,哪怕是他这个战场之上的绝世猛将,都感觉到恐惧。
“这?”
“皇伯父的威势,太恐怖了,难怪,父亲看见皇伯父的时候,都是胆战心惊。”
“这也是我第一次,见到皇伯父发出如此强大的气势。”
“就算当时见到皇爷爷,都没有见到过如此恐怖的气势。”
朱高炽咽了咽口水,额头之上冷汗直冒,内心忍不住想道。
他现在是燕王,今日受封,所以也来上朝,看见面前的九爪神龙,瞳孔外扩,眼眸之中满是震惊和恐惧之色。
这样的威压,比他爹身上的威压,不知道强大了多少万倍,看见之后,双腿都在颤抖。
而且,此时朱高炽看向周围,发现所有的官员,哪怕在场身经百战的武将,双腿都开始发颤,额头上冒着冷汗,那种恐惧感,实在是太直观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从未见过这样的场景,看见自己大伯,他内心除了恐惧,别无其他。
“陛下饶命,陛下饶命啊,陛下.......!”
原先的户部尚书等人大声呼喊道,内心充满了恐惧之色。
这一批人全部都是一伙的,直接就被朱标一网打尽。
朱标内心很清楚,朝堂之上,哪一些是自己的人,哪一些,是结党营私之人。
之前没有处理他们,是因为他们是朱元璋亲封的,现在自己上位了,可不会对他们客气。
一群人还妄图依靠江南等地直接吃一辈子,这样只会让江南百姓对大明王朝恨之入骨。
况且,他现在根本就不需要担心粮草问题,他已经从后世带回来了番薯、土豆、玉米。
当然这一些,都是暂时缓解百姓的粮食问题,并不是说,一辈子都要吃土豆、番薯和玉米。
玉米产量高,能够磨成粉,变成玉米粉,玉米馒头,也能够成为主食。
但是,最主要的,朱标还是要研发杂交水稻,虽然不知道会不会成功,但是,不断研发,不断改进,总能够在明朝,解决这个问题。
土豆、番薯和玉米,可以种植在一些荒山之上,无法种植水稻的地方,都可以存活。
这样不仅仅不会因为粮食减产,还能够多开荒一些荒地,种植玉米和番薯等粮食。
这一些东西,能够改善大明王朝百姓的食物多样性,在一些饥荒年代,能够吃番薯、玉米等,也能够活下去,不至于无粮可用。
百姓要的很简单,吃饱喝足,但是,一直到后世,杂交水稻出现,才真正的让人能吃饱。
各个王朝,真正能够让所有人吃饱的,还是很少的。
现在朱标就要改变这一点,光靠土豆、番薯和玉米,肯定是不行的。
所以,他还带回来了授时通考这一本书,这一本书,可以说是一本农业的百科全书,后世的许多经验,都在其中。
有用的可以借鉴,加以改进,这对于大明王朝发展来说,还是很有用处的。
“臣等,谢陛下荣恩,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方孝孺等人立刻朝着朱标跪地叩拜道。
“五谷者,万民之命也,国之重宝。”
“这一点,朕心中自然清楚。”
“而这一次,为何要免税,降税,就是因为,百姓疾苦。”
“王朝霍乱之根源,便是饥饿和野心。”
“饥饿导致了民心不附,饥饿导致了百姓对朝廷的怨恨。”
“一旦被有心人利用,那么,整个大明王朝,就会陷入战火之中。”
“每开战一次,镇压一次,需要多少粮草?”
“尔等可有算过?”
“每一年,光光镇压叛逆,都需要三百万石的粮草。”
“这一些粮草,为何不用来回馈给百姓?”
“百姓能够有一口吃的,谁会给你暴动,谁会来造反?”
“我大明王朝,为何建立?便是因为,北元活活饿死了多少百姓?”
“如若不反抗,我们就得死。”
“那么,暴乱必定四起,严重者,亡国灭种。”
“这一本授时通考,夏原吉,你拿回去,仔细研读,然后给出一个改革方案。”
“这是朕偶然得到的一本书,上面记载着,许多农业知识,也许,能够提高我大明王朝粮食产量。”
朱标看向面前文武百官,沉声道,随后取出了授时通考,递了出去,王轩立刻拿着授时通考,呈递给了夏原吉。
“微臣遵旨。”
夏原吉微微一愣,拿到了授时通考,稍微翻看了一下,全身一震。
“陛下,这授时通考,上面记录着的一部分,对于我大明王朝改善粮食产量,实现粮食增产,确实有效。”
“没想到,陛下居然能够得到如此神书,此乃我大明王朝之幸也。”
“就光光这一条复种,就能够增加年产百分之三十以上。”
“还能够在种植粮草之时,穿插一些豆类或苜蓿等饲料作物,都能够有很大的帮助。”
“微臣一定带回去,好好研究。”
夏原吉看了看手中的授时通考,发现里面很多东西,思想都比现在超前许多。
这里面的很多信息,都非常有用,对于他研究农业来说,会有更好的发展。
到时候实现粮食增产,还是有希望的,虽然不是成倍增长,但是,百分之三十,也已经不少了。
“嗯。”
“你觉得有用就行,回去好好研究,先选择一处试行,不过,一旦找到好的办法,全国开始试行。”
“只要你认为是对的,朕会全力配合你,让全国,进行粮食增产。”
朱标点了点头,夏原吉能力非凡,从小聪慧过人,有他在,大明王朝的粮草,应该不会出现任何问题。
这也是一个能人,自己有他在,至少也能够轻松不少。
“微臣遵旨。”
夏原吉干劲十足,立刻拱手道。
这可是造福万民的好事,一旦自己做的好,可是会名留青史的,读书人,不就是为了为民请命,造福一方,为了青史留名吗?
小主,
“另外,这三件,乃是这一次,朕在昏迷当中,天上的仙人指导朕,让朕得到的三件宝贝。”
“这乃是玉米,这是番薯,这叫土豆。”
“这三件宝贝的量产,非常之高。”
“这个番薯,产量,亩产最少十五石以上,甚至达到三十石。”
“这个土豆,亩产也不少,具体点,朕就不多说了。”
“还有这玉米,亩产也不会比这土豆低。”
“不过,户部还是得不断研究怎么才能够让这三种食物,产量提高。”
“还有,水稻也得进行实验,要尽快提升所有农作物的产量。”
“只要产量提高了,那么,何愁没有粮食?”
朱标点了点头,他也不知道,明清时期,这土豆、番薯和玉米产量到底有多少。
但是肯定不少,他也没有了解过,只有自己种过,才知道,刚开始种植,肯定没有那么快提高产量,慢慢研究,总有一天,能够达到后世的规模。
不过,现在种植,肯定比水稻这一些产量高,这是一定的。
“什么?”
“亩产十五石以上?甚至三,三十石?”
“这?这怎么可能?”
夏原吉全身一震,他原本就在户部,自然非常清楚,这大明王朝亩产到底是多少。
这可是原先水稻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啊?
此等物件,他从未听说过,这么高的量产,简直逆天了啊?
在场所有人都十分的震惊,在场许多武将,原先可都是平民百姓,跟着朱元璋造反才有的爵位,他们以前可都是农民,自然知道,亩产十五石是什么概念。
哪怕只有五石,都是惊为天人了,别说十五石和三十石了。
他们以前种粮食,亩产也就一石头左右,面前的玉米这些,居然拥有这么多,这不是神物,是什么?
“这什么番薯,能种出这么多来?这是神物吗?”
“嘶......!这怎么可能呢?如若真是这般,那么,我大明王朝,还会缺粮吗?”
“这就是神物啊,没想到,陛下当时昏迷,原来是接受神的指导,发现了这等新产物,这东西,我可从未见过啊?”
“是啊,这等神物,居然能够拥有这么高的产量,简直太惊人了。”
在场所有文武百官都感觉到震惊,这样的东西,他们可还真就没见过。
听见朱标这般说来,内心也感觉到十分的震撼。
“先别急着惊讶,一切,种过之后,才知道。”
“派人专门盯着,这三种粮食,能够直接种植在荒地,山地之上,派人去开荒,专门开一万亩地,先给朕测试测试。”
“这一次,朕带回来的种子,足够种植一万亩。”
“你们只需要每日记录,然后,想办法加以改进,看看是否能够增加量产。”
“这才是当下最重要的。”
朱标看向夏原吉等人,摆了摆手道。
“喏。”
“陛下洪福齐天,是我大明王朝之福也。”
“陛下洪福齐天,乃我大明王朝之幸也。”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大明王朝千秋鼎盛万万年。”
在场所有文武百官,内心都非常震撼,听见朱标说到神仙,他们也是深信不疑。
因为,他们刚才看见了龙,这龙他们第一次见到,出现在朱标的身上,他们都吓呆了。
现在朱标说见到了神仙,那么,肯定见到了神仙,不然,那龙怎么来的?
自己一个人看见可能是幻觉,但是,在场所有人都看见了,这还是幻觉吗?
“都起来吧!”
“接下来,夏原吉,草拟文书,进行改革。”
“原先我们征税,都是按照人头税,现在也是时候开始改变了。”
“如若按照人头税进行收税,那么,就会出现许多问题。”
“有些人家里人多,但是地少,如若按照人头收税,那么,很显然,只会压垮他们这一个小家庭。”
“而有一些人家中,人少,地多,那么,这一些人收的税,就很少。”
“现在你回去拟定一个方案,呈递上来,朕要按照土地的多少,来进行税收。”
“这需要户部进行大量的统计,重新统计全国所有的土地,每一户人家,有多少土地,那么,就收多少税。”
“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朕将其称之为,摊丁入亩。”
“你统计一下,该如何去征收税收,比较合适。”
“给出一个数据来,如此一来,大明王朝的国库,才能够充盈。”
朱标看向夏原吉,在此吩咐道,这是关于民生问题,所以,用到的都是夏原吉。
夏原吉执行能力很强,能力也很强大,朱标直接一股脑全部都交给了他。
自己就省事多了,手底下有人,好办事。
“陛下英明,如此一来,税收必定能够比往年多出数倍,甚至更多。”
夏原吉全身一震,眼眸之中闪过震撼之色,立刻拱手道。
他没想到,朱标居然想到了那么好计策,这样如果真的实行下去了,那么,国库必定比以往更加充盈数倍,甚至数十倍不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按人头收税,根本就收不了多少。
因为富人在绝少数,他们都按人头收税,那么,这一些富人,能够收多少税?
可现在不同了,那一些富人是不多,但是,他们的地多啊?
如果按照土地收税,那么,这税收,必然会成倍增长,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什么?”
在场所有文武百官,全身一震,这不是拿他们开刀吗?
谁不知道,他们田多啊?
他们以后交的税,会变得更多?
但是,一想到刚才那几个人的下场,全身一震,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不敢有任何违抗。
“另外,通告各州县,至此之后,除了征收田税之外,还要收取丁银。”
“也就是说,人丁,依旧需要收钱,但是,这收钱,并非是和原先一样,而是分为十一等。”
“第一等,家庭困难者,三口之家及以上的家庭,收入低于二十两的,每人每年,可得到朝廷补助五两银子。”
“第二等,困难家庭,三口之家及以上家庭,每年收入低于三十两的,每人每年,能够得到朝廷补助一两银子。”
“第三等,贫困家庭,三口之家及以上家庭,每年收入低于五十两的,每年每人缴纳一钱。”
“第四等,贫穷家庭,三口之家及以上家庭,每年收入低于一百两的,每年每人缴纳三钱。”
“第五等,小康家庭,三口之家及以上家庭,每年收入低于三百两的,每年每人缴纳三两。”
“第六等,中产家庭,三口之家及以上家庭,每年收入低于五百两的,每年每人缴纳十两。”
“第七等,富裕家庭,三口之家及以上家庭,每年收入低于一千两的,每年每人缴纳三十两。”
“第八等,富人家庭,三口之家及以上家庭,每年收入低于三千两的,每年每人缴纳一百两。”
“第九等,巨资家庭,三口之家及以上家庭,每年收入低于五千两的,每年每人缴纳三百两。”
“第十等,巨富家庭,三口之家及以上家庭,每年收入低于一万两的,每年每人缴纳五百两。”
“第十一等,超富家庭,两口之家及以上家庭,每年收入高于一万两及以上者,缴纳家庭总收入的百分之三十。”
“这便是现在的丁银,而这一些丁银,全部都和田税,一起上缴国库。”
“每三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并且,每一年,各州县,都必须要上报登记每一个家庭户口的准确数量。”
“去世销户,出生建户。”
“这件事情,朕也会派锦衣卫暗中探查,一旦有官员漏报、瞒报、谎报,偷奸耍滑者,夷三族。”
“夏原吉,这件事情,你来制定方案,可以按照家庭平均收入来算,例如第一等的家庭困难者,三口之家总收入年收入少于二十两。”
“那么,他们一家如若只有两口子,收入少于十三两三钱的,就直接划入困难家庭。”
“以此类推。”
“不管年纪多大,只要是出生的孩子,都是计入范围。”
“人口多的家庭,允许分户。”
“分户,必须要已经成婚,否则,无法分户。”
“男子成婚,可分与父母分户。”
朱标说了一大通,就是想要收钱,而且,是收富人的钱,大肆敛财。
富人在整个大明王朝来说,不算多,但是,他们钱多。
只要有一万户,那么,朱标每年最少都能够收几百万两银子,而整个天下,富商何止一万户。
这一些富商,地主家庭,绝不在少数,而用他们的钱,去补贴贫困家庭,那么,百姓也能够拥有更多的银子度日。
朱标自己治国,内心自然非常清楚,在整个大明王朝来说,那一些会做手工活的工匠,普通的工匠,一年大概收入平均在10——20两左右。
而皇家的工匠,一年最少是二十两往上,这一点,朱标还是知晓的。
当然,参军的士卒,就更多了。
现在大明王朝正规军,朱标之前统计过,总共一百十八万人。
加上屯田兵等,共计两百一十三万人。
屯田兵每月俸银,都是由他们自己屯田所得之中所出,所以,并不需要另外支出。
他们的月俸,都是由于卫所统一发放,屯田之后,每年的收入,足够养活整个卫所的兵员。
而正规军,每年俸银十五两到五十两之间,这是包括他们的武器装备置换、维护所需要的开销。
没有人愿意穿着破铠甲出战,这可是自己最后一道防线,你的刀钝了,你去上战场,只是找死。
当然,他们出征,还有俸禄,如若是大军出征的,每个月能够得到四斗五升,支付行军粮饷。
这和俸禄不冲突,你可以两者皆得,原本你可能俸禄是十五两,但是,你出征了,打了一年,那么,你还活着,俸禄可能就变的更多。
各军居有月粮,出有行粮,也就相当于,安心上班,也有钱,出征每天都给钱,按月结算。
小主,
至于那一些百姓,朱标也会提高他们的收入。
接下来,朱标会大量开始展开工业化,百姓的就业也变得更多了,赚的银子,也就更多了。
到时候,普通工人的收入,也就会变得更高。
朱标搬回来那么多的厂子,足够全国所有人都进去上班。
“微臣遵旨。”
夏原吉拱了拱手,这是在收富人的钱,这一点,他算是看明白了。
朱标是准备取富养农,给那一些家庭贫穷的百姓,有一点生活保障。
这样一来,大明王朝的百姓,饿死的百姓,会越来越少。
因为他们有朝廷的补贴,哪怕买不起好吃好喝的,靠这一些补贴,也不至于饿死。
这对于整个大明王朝的贫困百姓来说,确实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而在场的文武百官,一个个都哑火了,想说也不敢说,这光收他们的田税,都比以往多了数十倍,甚至百倍。
现在,还要让他们交人丁税,这简直让人没活了,一个个苦着脸,却不敢怒也不敢言。
朱标可不是他们随意揉捏都存在,不可能是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他们要是胆敢多说一句,直接就拉去下诏狱。
这一点,他们内心一百个胆子,也不敢去做。
朱标看似仁义,砍起人来,一点也不虚,他的仁义,就是比朱元璋好那么一点,所以,才被称之为仁义。
可你要真的和他对着干,怎么死都不知道,这一点,他们内心自然是明白的。
“当然了,朕也知道,这一些年,尔等俸银不够使,有些还需要家里补贴家用。”
“所以,朕也不吝啬,从今日开始,尔等的俸银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够得到增加。”
“而禄米,每人在原基础上也有所增加。”
“正一品官员从原先的一千石,增加到一千五百石。”
“从一品官员从原先的九百石,增加到一千四百石。”
“正二品官员从原先的八百石,增加到现在的一千两百石。”
“......!”
“至于俸银,正一品官员,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五千贯俸钞,从一品增加四千百贯俸钞。”
“正二品增加三千贯俸钞、从二品增加两千五百贯俸钞、正三品增加两千百贯俸钞、从三品增加一千五百贯俸钞、正四品增加一千一百贯俸钞、从四品增加八百贯俸钞、正五品增加五百贯俸钞......!”
“户部成立工商部门,专门统计全国所有商铺的创始人,记录每一天,他们买卖所得的总收入。”
“按总收入的比例,收取商业税。”
“夏原吉,派人统计一下,各行各业的利润有多少。”
“按照利润比例的多少,制定商业税收利率。”
“做好之后,全部统计给朕查阅。”
“以后的税收,所有的账本,都要记录在册,账本为了清晰明了,用这一些数字代替。”
“一=1,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