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公瑾力劝孙伯符,镇诸叛以候大变

“瑜知在借广陵于刘备一事上,伯符对某有怨气。”

周瑜正色道:“这件事,瑜错就错在没有事先派人与伯符商榷,而擅自做主将此事敲定。”

“公瑾,某不明白,你究竟是怕什么?!”

孙策闻言,瞪眼看向周瑜道:“广陵郡对我有多重要,你不是不清楚,是曹操是领兵夺了徐州,曹昂是领兵占了荆北,可我江东也不弱啊!!”

“即便曹操夺了徐州又如何?在徐州诸族之中有多少与之同心的?只要我江东能解决内忧,即可集结大军挥师北上,继而以广陵为前出,或对江淮,或对徐州展开攻势,这可是我江东为数不多的优势了!”

“你可倒好,直接把广陵让给刘备了,你这是断了我江东的机会啊,你可知今下有多少人对你有不满吗?”

既然是按在舒县那时一样,孙策就不会藏着掖着,将心里想的全都讲了出来。

想当初他们刚碰面时,都是年轻气盛,故而彼此间的争论也是很多的,可也正是在这争论下,二人的关系变得亲近不少。

“伯符讲的这些,瑜都清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孙策的怒视下,周瑜平静道:“但当瑜知晓曹操没有杀掉吕布、陈宫,还命夏侯惇坐镇徐州,瑜就知道自己做的没错。”

“你还没错了?!”

孙策难以置信的看向周瑜。

“是。”

周瑜眼神坚毅道:“曹操领兵征伐徐州的起因,是因其子曹昂提出伐荆,并且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发动了。”

“伯符想过没有,为何在讨袁之战刚结束没多久,这个曹昂就如此急不可耐的要发动伐荆之战吗?”

“还不是想围堵死我部。”

孙策冷哼一声道。

这是孙策一直所想的,根源也不难猜,无非就是在讨袁之战中,他虽说率部响应了讨袁,但是却没有跟曹操他们兵合一处,而是独自领兵渡江攻打广陵之地。

“的确有这方面的考虑,但这不是全部。”

周瑜声音低沉道:“其实曹昂真正想要的,是在曹袁爆发大战之前,能够扫除掉一些隐患与威胁。”

“正如响应讨袁的陈王宠部,所部最终叫曹操给吞并了,因为这件事,使得曹操受到不小质疑与抨击,但即便是这样,曹操还是做了。”

“这也是在扫除隐患。”

“而在伐徐之战结束后,曹操最终没有杀了吕布与陈宫,这无疑是在向兖州之地释放一种善意。”

孙策的眉头紧皱起来。

周瑜想讲的潜台词,孙策听出来了。

自始至终,人家就没把江东放在眼里。

这让孙策双拳紧攥起来。

“在这等大势之下,如果我江东分兵多路,那非但不能有效积攒实力,相反还有可能会被拖死。”

周瑜继续道:“从曹昂率部杀进荆州之际,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广陵郡对于我江东而言,就如同鸡肋一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既然是这样,那我军为何不能获取最大利益,将广陵郡治下的人口迁一部分归江东,安置于吴郡各地,效仿曹操在其治下兴起的兴屯之策,以此为我军解决粮草之忧。”

“而广陵这个地方,我军借给刘备,是叫其暂与曹军展开对峙,待到我军积蓄一定的力量,再出兵渡江也未尝不可啊,毕竟在广陵治下,我军还有江都、东陵亭两地是牢掌在我军之手的。”

“可今下吴郡、会稽郡等地动荡不断,即便你想的是好,可又该如何解决兴屯?”孙策皱眉道。

“何况把广陵郡借给刘备,你觉得就依刘备的性格,会轻易把广陵郡还给我军吗?而据我所知晓的情况,在徐州动荡之下,可有不少人辗转投效到刘备麾下的,这些本是该被我军收拢的啊!!”

“伯符你错了。”

周瑜轻叹道:“即便是有不少人辗转投效到刘备麾下,可你觉得那些人,真的就能为你所用吗?”

孙策沉默了。

他当然知晓周瑜是何意,其实他这一路横扫江东诸地,已经使得他麾下的队伍形成一定规模。

不过这个队伍又太过复杂。

“吴郡、会稽郡等地固然动荡,但这并不影响我军兴屯。”周瑜上前道:“如果伯符信任瑜的话,这兴屯之事就交由某来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