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文帝刘恒即位:宽厚仁德,轻徭薄赋

西汉初期,历经秦末农民战争的烽火洗礼以及楚汉相争的多年战乱,整个国家陷入了民生凋敝、百废待兴的艰难困境。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采取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初步稳定了局势,但国家仍面临着诸多深层次的问题亟待解决。

汉文帝刘恒的即位,宛如黑暗中的一道曙光,为西汉王朝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转机与希望。他的统治不仅延续了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更以其独特的宽厚仁德和轻徭薄赋理念,为后世所称道,在西汉历史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历史的进程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不可磨灭的价值。深入探究汉文帝的即位及其统治时期的各项举措,对于我们了解西汉王朝的兴衰演变以及古代封建统治的智慧与得失,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一、刘恒即位背景

1. 诸吕之乱平定

吕后在刘邦去世后,逐渐掌握了朝政大权。她大力提拔吕氏家族成员,使其势力在朝廷中迅速膨胀。吕氏子弟纷纷被封王封侯,占据了重要的官职和军事要职,严重威胁到了刘氏宗室的统治地位,也引起了朝中大臣们的强烈不满和担忧。正如《史记·吕太后本纪》所记载:“诸吕用事擅权,欲为乱,畏高帝故大臣绛、灌等,未敢发。”这种紧张的局势犹如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使得西汉王朝的统治陷入了摇摇欲坠的危机之中。

陈平、周勃等大臣深知局势的危急,他们暗中策划,决心铲除吕氏势力,恢复刘氏正统。周勃身为太尉,却被吕氏架空了军权,但他凭借着自己的威望和智慧,巧妙地与掌管北军的吕禄周旋,骗取了吕禄的信任,成功夺取了北军的兵权。《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详细描述了这一关键事件:“勃入军门,行令军中曰:‘为吕氏右袒,为刘氏左袒。’军中皆左袒为刘氏。”这一行动得到了广大将士的支持,标志着吕氏势力开始走向覆灭。随后,陈平、周勃等人迅速展开行动,将吕氏家族成员一网打尽,彻底平定了诸吕之乱,为刘恒的即位扫除了障碍,稳定了朝局,使得西汉王朝得以重新回到刘氏家族的统治之下。

2. 刘恒的早年经历

刘恒是刘邦的四子,其母薄姬原本是魏王豹的妾室,刘邦灭魏后将薄姬纳入后宫,但薄姬并不受宠,很少有机会见到刘邦。在这种环境下,刘恒自幼便养成了谨慎、温和的性格,懂得隐忍和自保。他被封为代王,前往代地就藩。在代地,刘恒积极治理当地事务,与民休息,发展生产,赢得了当地百姓的爱戴和拥护。他深知民间疾苦,亲身感受到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和痛苦,这些早年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日后的治国理念,使他更加坚定地推行宽厚仁德、轻徭薄赋的政策,致力于让百姓过上安稳富足的生活。

二、即位过程

1. 大臣拥立

诸吕之乱平息后,大臣们开始商议新帝的人选。在众多刘姓诸侯王中,刘恒以其素有仁孝之名、母家势力薄弱且自身无强大政治势力等因素,进入了大臣们的视野。他们认为刘恒易于控制,能够维护大臣们的利益和西汉王朝的稳定。于是,大臣们派遣使者前往代地迎接刘恒入京即位。

刘恒接到消息后,起初心中充满了疑虑和不安。他担心这是一场政治阴谋,害怕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而危及自身性命。《史记·孝文本纪》中记载:“代王报太后计之,犹与未定。卜之龟,卦兆得大横。占曰:‘大横庚庚,余为天王,夏启以光。’代王曰:‘寡人固已为王矣,又何王?’卜人曰:‘所谓天王者乃天子。’”刘恒与心腹大臣们进行了反复商议,权衡利弊,最终决定顺应形势,入京即位。这一过程充分展现了他谨慎小心、步步为营的性格特点,也体现了他在面对重大政治抉择时的冷静和智慧。

2. 登基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