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中的马三保此刻正处于其人生中一段关键且波澜起伏的时期。朱棣的登基,宛如一场盛大而深远的变革之风,吹遍了整个王朝的每一个角落,马三保也在这股风潮中被推到了舞台前沿。
自朱棣登基之后,马三保便被委以重任,以太监的身份受命祭祀朱棣的乳母冯氏。这一祭祀任务,看似寻常却又蕴含着非凡的意义,它不仅是一种礼仪性的安排,更在无形之中彰显了朱棣对马三保的信任与器重。
而不久之后,永乐元年朱棣的封赏再次降临于他,他被封为内官监太监,此乃内官体系中的最高官职。对于一个身体残缺之人而言,马三保在宦官之途上已然达到了令人瞩目的巅峰。这一系列的封赐与任用,无疑是朱棣对他过往忠诚与才能的高度认可,也为他后续在宫廷内外诸多事务中的深度参与奠定了坚实而无可比拟的基础。
马三保,他不仅仅是一位在宫廷官场中崭露头角的宦官,更是一名虔诚至极的佛教徒。他对道衍大师的佛学修为、文采智谋钦佩敬仰之情,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长久以来,拜师道衍的心愿一直在他心头萦绕,可惜此时道衍远在北京,而他身为内官监太监,政务缠身犹如重重枷锁,束缚住了他前行的脚步,使他一直未能得偿所愿。只能在心底默默祈盼,盼望着道衍大师早日莅临京师,如此方能了却自己这一心心念念的夙愿。
恰在此时,王珏的来信如同一束希望之光,划破了他心中那片因期待而略显焦急的天空。王珏在信中提起道衍有意收他为徒的消息,让马三保欣喜若狂,仿若久旱逢甘霖,心中对这位未来的“师兄”王珏的感激之情更是如泉涌般不可抑制。
他的面容之上,不禁浮现出回忆的神色,思绪悠悠飘回到往昔在北平的那段岁月。从经世子介绍与王珏相识的那一刻起,命运的齿轮便悄然开始转动。而后他们携手合作,共同制作大蒜素救治王妃的经历,至今仍历历在目。
那时的他也未曾料到,当年新年之际一句看似简单随意的承诺,竟被王珏如此郑重地铭记于心。正如王珏当初所言,如今天下大定,他便毫不犹豫地履行诺言,为马三保求道衍大师收徒。这般重信守诺之人,又身怀绝世奇才,马三保由衷地感叹,世子当年当真是独具慧眼,发掘出了这样一位有望成为大明未来肱股之臣的人物。
此刻的马三保,内心深处恨不得立刻插上双翅,飞往北平拜道衍为师。然而,现实却如同一道坚固的屏障,无情地阻拦着他。
这一年来,政务琐事如潮水般汹涌而至,将他紧紧围困,根本使他难以脱身。但马三保毕竟身为朱棣的亲信,在朱棣身边侍奉多年,对朝堂之事和宫中秘辛皆有深刻透彻的了解。
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和精准的判断力,他深知如今已近年末,朱棣对北京的一系列举措安排已然接近尾声。依他之见,等到永乐二年,朱棣极有可能召世子、道衍和王珏等人入京进行封赏。
毕竟,朱棣对道衍的信任与倚重,是众人皆知、有目共睹的。仅仅授予道衍僧录司左善世之职,远远不足以充分彰显其在靖难之役以及诸多事务中的卓着功勋。陛下必定会另有封赏举措,让道衍在朝堂之上能够大展宏图,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