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宇闻言,;侧围思索一番后便点头称是:
“如此安排,倒也妥当。对了,你们动身前往京城的时间还没定下里么?”
王珏微微低头,沉思片刻后说道:“据我师父所言,陛下大抵会于新年之后下诏。召世子入京,若果真如此,算上京城至北京的路程,想来时日已然无多,届时我等便随世子一同前往。”
且说王珏等人在制墨之事上初有小成,而京城之中,各方势力亦在为即将到来的变局暗自绸缪。
朱棣在皇宫之中,虽已定下太子之位为朱高炽,但对于如何妥善安置高阳王高煦以及平衡各方势力,仍需深思熟虑。他深知,太子的确立只是开端,以自己那个次子的个性,即使长子被李伟太子,恐怕也不会安生。后续如何确保大明江山稳固传承,还需在诸多政务与人事安排上煞费苦心。
朱高炽于世子府内,一边整理进京面圣所需的各类奏疏与资料,一边思索着未来大明的发展蓝图。沥青产业的推进自是重中之重,然文化教育、民生改善等诸多事务亦不可忽视。如果父皇立他为太子,他期望在自己的治理下,大明能够呈现出文治武功皆盛的繁荣景象。
而如何与王珏合作,将他脑中的额那些奇思妙想尽快实现,无疑将成为他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助力。
道衍在寺庙中,依旧每日诵经修行,但他的心思亦不完全在这青灯古佛之间。他深知自己在太子朱棣的心中仍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自己虽然有功成身退,今后潜心修佛、长伴青灯古佛之想,但恐怕陛下也不会如了自己的愿。而且,道衍也想看看,自己的这个命数混沌不清的弟子,今后能给大明带来何种改变。
高阳王高煦此时心里对储君之位也是期盼已久,他想着自己的张雄身体不好,京南四年,还是自己常伴父皇身侧,带兵厮杀,多次救父皇于危难之中。父皇也一直偏爱自己,还曾说过长兄多病,让自己努力的话,如今多的天下,那储君之位不是自己,又能是何人?
而在民间,随着新年的喜庆氛围逐渐淡去,百姓们又开始了新一年的劳作与生活。各地的集市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商人们穿梭于大街小巷,贩卖着琳琅满目的商品。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他们或许尚未知晓京城中即将发生的重大政治变革,亦未曾预料到王珏等人在西山的尝试将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何种深远影响,他们只是在这大明的广袤土地上,辛勤耕耘,努力生活,期盼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小主,
王珏这边,在等待进京旨意的闲暇时光里,一方面让董宁酌情扩大炭黑的生产线留作后用,一方面则继续与二狗等人埋头于制墨工艺的改进。他们不断尝试不同种类动物胶与炭黑的搭配比例,精心挑选更为优质的香料,力求在墨锭的品质上有所突破。同时也请自己的师父道衍来评价墨定的品质与使用效果。
每一次尝试,皆详细记录下各种原料的用量、制作过程中的细微变化以及最终成品的效果呈现,为日后制墨工坊的大规模生产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与此同时,王珏亦未放松对西山工坊其他事务的关注。他时常与董宁书信往来,了解工坊的生产进度、人员状况、安全教育以及生活区和行政区的建设的最新进展。
随着炭黑制取工艺的逐渐成熟,工坊内部分人员已可熟练掌握,且在蒽油裂解过程中的安全防护措施亦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工坊的整体运作愈发顺畅高效,同时也在招募更多的工人进入工坊工作。
陈宇与陈妍则在京城积极筹备着可能到来的商业变革。他们一方面密切关注着朝廷的政策动态,尤其是与手工业、商业相关的政令颁布,以便及时调整自家产业的发展策略;另一方面,着手在京城及周边地区寻觅合适的场地与人才,为制墨工坊的开设预先布局。陈宇深知,虽王珏表示制墨工坊将以消耗蒽油为主,不欲与徽墨争雄,但若想在市场中立足,仍需在产品质量、成本控制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下足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