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推知其事,凡牵连在内的一律诛灭三族。派人挖开王凌、令狐愚的坟墓,
在附近的市上,剖棺暴尸三天,然后,烧掉他们的印绶、官服埋于土中。
司马懿最终逼楚王曹彪自尽,并趁机把魏之王公全部拘捕,放置邺城,
命有司监察,不准他们互相交结往来。
曹芳策命司马懿为相国,封安平郡公,孙及兄子各一人为列侯,
前后食邑五万户,封侯者十九人。司马懿固辞相国、郡公之位不受。
嘉平三年(251年)六月,司马懿病重,梦见贾逵、王凌对自己作祟。
八月戊寅日(9月7日),司马懿在洛阳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九月庚申日(10月19日),司马懿被葬于河阴首阳山,谥号文贞,
追封相国、郡公,司马孚秉承他的遗愿,辞让郡公和殊礼,遗命简葬,
作顾命三篇,敛以时服,不树不坟,不设明器。
谥号后改为文宣。但《三国志》和《晋书·文帝纪》均记载谥号为“宣文”,
故多以后者为准。十一月,有司奏请将各位已故功臣的灵位置于魏太祖庙中,
以配享祭祀,排位以生前担任的官职大小为序。
太傅司马懿因位高爵显,列为第一。
咸熙元年(264年),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
泰始元年(265年),司马昭之子晋武帝司马炎受魏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给司马懿上尊号为宣皇帝,称其陵墓为高原陵,庙号高祖。
司马懿在魏明帝大修宫室之际他也加以劝谏,魏明帝驾崩后他奏请罢修宫室,
雕玩物之人力,节用务农,使天下欣赖。
识拔人才上,司马懿从寒门中提拔了邓艾、王基、州泰等人才,
如虞预所说,经略之才可谓远矣[81]。在扳倒曹爽后,司马懿或以剿杀,
或以监禁的方式削弱曹魏宗室力量,为日后其子孙篡魏开晋打下坚实基础。
司马懿击吴获胜后,被任命为骠骑将军,受命屯于宛,
负责荆州和豫州地区的军政大事。
太和元年(227年)2月,驻守新城(今湖北房县)的将领孟达有叛魏归蜀之意。
孟达本为蜀将,是叛变之后归附魏国的。诸葛亮讨厌此人反复无常,有犹豫之意,
在此期间消息被透露出去,于是出现了魏、蜀、吴三国争孟达之战。
司马懿从宛至新城一千二百里,至京都八百里。司马懿当机立断,
同时采取三个行动,一足立即致书孟达,陈述魏朝廷对他的恩惠和信任;
二是派人奏明圣上,言明出兵之意;三是司马懿亲率大军,火速登程。
此时蜀吴军队尚未反应,孟达只得守城待援。魏军攻城十三日,
孟达部将开城投降,魏军进城杀孟达,俘叛军万余,新城仍为魏占有。
待蜀吴两军赶到之时,孟达早已成为司马懿的刀下之鬼,
新城局势已被魏国牢牢控制。蜀吴两国军队,劳而无功,不战而还。
太和五年(231年)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第四次出祁山北伐曹魏。
此时,在西线驻守的重将曹真已死。魏明帝比较再三,认为非司马懿不可收拾。
司马懿受命主持西线军政大事,进驻汉阳与诸葛亮对峙。
司马懿深知诸葛亮思虑深沉,动必有计主张不去追击。
魏将大多对长期的防守战略不满,讥笑他畏蜀军如虎。
蜀军撤退之后,魏将认为蜀军不久即可卷土重来,
因此,应立即调运粮草,抓紧备战。但司马懿认为,蜀国兵弱力薄,
非三年的积蓄不足以发起大的进攻。所以,他部署驻军,不必紧张,
应继续实行屯田备边之策,准备应付三年之后蜀军的重大进攻。
果然不出司马懿所料,直到青龙二年(234年),诸葛亮才发起第五次北伐。
诸葛亮率十万蜀军进逼渭水。渭水北岸是良田沃土,为了不使当地人遭受更大损失,
司马懿大胆地渡过渭河,背水结阵与蜀军对峙。针对蜀军远道而来,
粮草运输困难的弱点,他仍采取坚守不战的策略,想通过时间的延续把蜀军消耗贻尽。
两军长期相持,蜀军力量渐渐不支。诸葛亮也终因积劳成疾而病死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