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内其他大臣都是楚国旧贵族,尸位素餐之辈,听宋义如此说,又听素为智者的范增赞同,于是也就一片迎合赞同之声。
怀王略略放下心事:“既如此,上将军认为寡人当做些什么事情?”
“王上,臣虽觉得秦人不会先伐楚,但也要早做准备。臣请王上遣使赴齐,加强齐楚联盟,一旦秦人伐楚或伐齐,两国共同进退。这样一来,就不单是只有十万楚军孤立抗秦,而可联合十万齐军一同,二十万卒对秦。”宋义慷慨激昂。
“上将军所言甚是。”范增又出言附和着:“上将军,老朽听闻齐王有意让上将军虎子入齐为国相,不若就请上将军遣子先赴齐为使,让齐王一观上将军虎子的才能,也可使齐楚联盟更加稳固。”
所谓齐国想让宋义的儿子当国相,不过就是作为一种拉拢楚国权臣的方式,给宋义的儿子一个名誉地位而已。齐国也是国,肯定不会让楚国人把持自己的朝政。再说,宋义的儿子当实权国相,那现在的国相田荣往哪儿搁?
另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以楚国当前炙手可热的宋义之子为人质,宋义也明白这一点。
怀王倒是很赞同范增的提议:“善,不若就以上将军之子襄(宋襄)为使即刻使齐。另再遣二使往燕赵,四国同盟共进退,则秦不足惧。上将军认为何人可使燕赵?”
……
“上将军似乎对与赵盟不甚热心?”朝散,怀王把宋义单独留下来问道。刚才提及出使燕赵的人选时,宋义当即提出了一人出使燕国,而对出使赵国就有点吞吞吐吐,虽然也推举了人选,可怀王总觉得他心中有所保留。
“王上,臣认为出使赵而成四国盟约是极为必要的,但现在赵国既然很有可能成为秦人的首要目标,如何与赵立盟则需要有所考虑。”
“哦?那上将军认为需要考虑些什么呢?”怀王带着好奇看着宋义。
“王上,若秦伐赵,楚当援之。然楚军现状王上尽知,不过十万卒耳,且因武信君战亡,士气大受影响。秦若真的弃楚而先伐赵,就是认为赵强于楚。且现在秦军以更强战力的老秦边军替换已征战年余的秦锐军,也可说明这一点。既如此,臣下以为赵必救,然如何救,则需要有所谋划。臣意是先让秦赵相拼,待其两相互伤时,楚再击秦疲军。此战乃重树楚国威望之战,却是败不得。”宋义一脸的疑虑阴云。
“上将军似乎过虑了。”怀王觉得宋义有点小题大做:“若秦伐赵初始时,即合四国之力围攻,将这所谓老秦战力彻底击溃,则秦必不敢再轻视山东诸国。现在就考虑四国中谁执牛耳,好像早了点儿。上将军算计赵国,赵若知则四国盟必散,只能让秦得利。”
宋义有点惶恐了:“王上,臣也是为王上和楚国着想。”
怀王颌首:“寡人素知上将军忠于王事,然若为大国,需有胸怀,不要太过计较。只要援赵时楚军奋力向前,即便伤亡大一些,吃亏多一点,也一样能树立楚国威望。而且,武信君所编练之军,总会比其他三国仓促凑成之军要具战力,寡人就深信武信君的吴县卒不比秦卒差。”
宋义现出惭愧之色:“王上教训,臣谨记在心。臣这就嘱往燕赵之使,务以诚心待二国。”
出了王宫,宋义四下望望,摇了摇头自言自语着:“大王还是过于仁善,不知国与国之间交往很需要权谋啊。若真败暴秦,谁知道这种盟约之后又是什么?”
在宋义被怀王教育的同时,范增已经出城来到项羽的营地。
“亚父对秦军将先伐何地有什么看法?”项羽待范增坐定就立即发问。
“刚刚大王朝议也在说这个事情,上将军现在也改变当初的看法,觉得秦最可能先伐赵。”
“那与燕赵齐会盟抗秦,又如何说?”
“楚齐联盟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上将军对与燕盟也无异议,但说及与赵盟则有些犹豫。老朽觉得上将军大约是觉得,若秦伐赵而楚援之,则楚军硬抗秦军,必将伤亡过甚。说起来,上将军倒也是为楚所谋。”范增嘴上赞着,但神态上显然是很不同意。
“这也没什么,齐国在秦伐六国时一直作壁上观,待秦灭楚后方知危险,但已经无力与秦相抗,只能举国而降。有此前车之鉴,此番急于与楚盟也算有智慧了。至于燕赵,佗前两月奔走其间,虽没有能力代表楚王之名谈盟约,但燕大将军臧荼与赵大将军陈馀,皆表达了愿与楚国,愿与项氏,合作抗秦的意愿。所以此番大王的使者不过就是将我项氏与燕赵将军之约,正式转为国之间的盟约而已。”
项羽此时的状态和入冬时那种略显低落的状态已经完全不同,“只要大王用我掌军,就是老秦边军,我又何惧之!”
“这个嘛,小将军还是不要心急。当下大王肯定是更信上将军,小将军还需在大战中证明自己确有能力统领三军,才能让大王重视。不过现在军中诸将为武信君旧将者多,小将军也说心向项氏之将所领军应有四万,所以如若大王遣军援赵,小将军也会在军中具有一定的地位,不会与龙且等同。另外,小将军也要谨记,先要为楚和大王想,才能获诸将认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亚父良言,籍记下了。”
“无论是秦先伐赵,还是秦径直伐楚,小将军应与同道诸将言,早做准备,练兵不可一日稍停。”
“亚父放心,这些话初冬亚父来后,就已传与各将,现在的楚军战力不会比叔父掌军时低,某可控之卒的军心也已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