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税改争端

趁着王琼的发问,朱烨拿起茶杯,喝了一口,暗暗叮嘱自己,身为皇帝,切记不可急躁,不要跟以前一样,一开会,就把原来的注意事项都抛之脑后。

“内阁一致认为,税改是因国库空虚,需从节流开始,天下之财有数,不可竭泽而渔。”

王琼是直接问他,杨廷和轻轻一推,转而用内阁名义回答。

节流,就是要减少开支,这老头,根本是意有所指,王琼才不接这话,“今天议的是税改,朝廷的收放,不是开支。”

“收入与开支是一体的,抛开开支,收入再多也没用!”旁边的毛纪接上话,看了户部尚书杨潭一眼。

杨潭白了他一眼,你们吵就吵,找我头上干嘛,说了一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他当然知道节流很重要,但开支这一块,要是真的开展节流,在座每一位都会跟他急,要是少了他们一两银子,都上户部蹬鼻子上脸,谁受得了。

要谈节流,杨潭马上可以指着每个人的鼻子说一堆,但这话能说么?

你看内库这些年拿了多少银子,能说么?没看大老板还坐在这儿!

都不想领工资了,这些人,就想拿户部当冤大头。

“内阁就这么点主意啊,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现在四人,反而不成了。”王琼遇到内阁这帮人,嘴上从来不饶人。

“你!”毛纪怒目相对,冷笑一声,“不知王大人有何高见。”

“于我看来,本朝之税,首先要改的是交纳的方式。”

王琼可是从户部右侍郎做到户部尚书,还治理过漕运,从基层一步一步升上来的人,对实物纳税之弊深有切身体会。

实物缴税的中间损耗太多,以漕运为例,从苏州民运北京白粮一石,加上损耗实际支出达四石,运费超过粮额本身的三倍,运至九边,那更不用说。

这里每经一手,就被剥下一层皮,层层加码,最后还是落到了老百姓头上。

洪武年间,都城在南京,这个问题并不突出,自朱棣迁都顺天后,用实物纳税交到都城,就是很不合算。

征上来的赋税,经过长途运输,加上官府低效率,许多人力、物力、财力都被白白浪费掉了。

“此话怎讲?”蒋冕也当过户部尚书,也知道此弊端。

“赋税折银。”王琼知道他假装不知道,也懒得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