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税改争端

此话一出,引来堂上人纷纷注目,王琼根本不以为意,尽是些吃粮不管事的主。

朱烨没想到王琼能提出这个,看了王承风一眼,却见他拿着毛笔在一张纸上,不知道写些什么东西。

实际上赋税折银这个时代是已经有了,不用等到张居正的一条鞭改革,现在的押到内承运库的金花银,就是折银后的赋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民间需把粮食折成银子,商人从中得利,那会增加民间负担。”蒋冕说道。

“要是灾年,仓中无粮,民心不安。”

“蒋大人说得有理,民间白银短缺,秋收之时,若有商家低价收粮,那会雪上加霜。”杨廷和在边上附和道,只要是王琼提出来的,他肯定要反对。

“灾年可由粮商从外地调配,商人逐利,速度比朝廷还要快些。”王琼深知赈灾时,人祸大于天灾,贪墨的人在这里更狠。

“价格问题,到时秋收时,由官府根据当地,出台最低收购价即可。”

没想到王琼居然有这思想,朱烨心想还是小看了古代之人,这方法跟后世国家收购粮食有点相像。

而且提出的粮商这概念,有点市场经济的意思,但在大明这个时代,朱烨并不认同,因为这个时候的灾情频发,单靠市场不行。

后世的经验已经证明这一点,也是大明人为什么要抱团的原因。

小的灾情,市场能快速反应,进行调配,但影响范围过大的话,那市场的调配反而会成为一场灾难。

“天下出产不均,如何定价,那朝廷不就成为商人了么?况且到时要价高无人收粮,那不是迫民造反!”杨廷和坚持自己的想法。

“杨大人是耳背啊,没听明白是根据当地定价!”王琼抓住王廷和话里漏洞,反讥道。

真是不要脸,杨廷和气得脸上肌肉直抖,平时他无论遇到什么事,都装作平淡的样子,但一遇到王琼,根本就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

“皇上,臣认为这个万万不可,民以食为天,国库无粮,民将不稳。”杨廷和转过头来,对皇帝说道。

正在看戏的朱烨没想到杨廷和找到自己头上,不由一笑,说道。

“若粮食不可,徭役折银可行?”

有不少的读者建议把名字改成朱厚照,在后面几章会转变过来,谢谢大家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