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博弈

当一个省份的官军得到消息准备出击时,起义军早已转移到了另一个省份,让官军扑了个空。

为了应对这一局面,明廷不得不做出改变,设立总督一职,试图整合各方力量,对起义军进行全面的围剿。

陈奇瑜上任后,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他需要迅速熟悉各个省份的军事情况,协调不同地区的官军,制定出有效的作战策略。

他首先对各省份的兵力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统计。陕西,作为起义军活动的重要区域之一,有着数量可观的官军,但由于长期的战争消耗,士兵们疲惫不堪,装备也亟待更新。

山西,地处中原要冲,其官军的战斗力参差不齐,部分士兵缺乏实战经验。

河南,作为中原腹地,是起义军频繁出没的地方,这里的官军在以往的战斗中损失惨重,士气低落。湖广和四川,地势复杂,地形多样,官军在应对起义军的山地作战时,往往力不从心。

陈奇瑜深知,要想取得胜利,必须先解决这些问题。他开始着手整顿军队,加强训练。

他从各地抽调精锐士兵,组成了一支核心部队,作为围剿起义军的先锋力量。同时,他还积极筹措军饷,购买先进的武器装备,改善士兵们的作战条件。

在战略上,陈奇瑜制定了“随方剿抚”的策略。所谓“剿”,便是在起义军聚集力量、形成大规模部队时,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围剿;

而“抚”,则是在起义军力量相对薄弱或者出现内部矛盾时,采取招抚政策,分化瓦解起义军。

他认为,单纯的军事镇压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必须恩威并施,才能从根本上消灭起义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然而,起义军也并非等闲之辈。他们在长期的战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明朝官军的战术和行动规律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面对陈奇瑜的围剿,他们采取了灵活多变的应对策略。

起义军深知自己在兵力和装备上与官军相比处于劣势,因此他们充分利用地形优势,选择在山区、丛林等复杂地形中活动。

这些地方道路崎岖,官军的大规模部队难以展开行动,而起义军则凭借着对地形的熟悉,能够迅速转移,躲避官军的追击。

同时,起义军还注重情报的收集。他们在各地建立了自己的情报网络,通过百姓的支持,能够及时了解官军的动向。

一旦得知官军的围剿计划,他们便会提前做好准备,或者转移阵地,或者设下埋伏,给予官军沉重的打击。

在与陈奇瑜的多次交锋中,起义军展现出了顽强的斗志和出色的战斗能力。

陈奇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在初期的围剿行动中,并没有取得显着的成效。

起义军依然在各地频繁活动,他们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对明朝的统治构成的威胁也越来越大。

明朝的地方官员们,对陈奇瑜的期望很高。他们纷纷向他汇报起义军的情况,希望他能够尽快消灭起义军,恢复地方的安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发现陈奇瑜的围剿行动进展缓慢,不禁开始对他产生了质疑。